【2025 年中国发展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回顾 2024 年,中国态势回升向好,但也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有压力等挑战。近期中央工作会议明确 2025 年将实施更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并部署工作。 12 月 14 日,在“年会 2025:预测与战略”暨 2024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央工作会议部署,展望 2025 年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今后宏观调控政策关键在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处理好政府债务。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新财政刺激政策下将产生更多政府债务。长期以来,我国对财政赤字率“破 3”较谨慎,李扬称相关公式未经科学论证。要全面认识债务可持续性,关键是建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此外,李扬强调,真正消解债务风险要依靠国民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认为,我国人口结构中蕴含需求潜力,关键是打破特定人口消费瓶颈。我国增长潜力仍在,必须通过政策、改革释放。蔡昉指出,要从提高收入、社保水平等角度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同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民生建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强调,2030 年以前增速必须“保 5”,中央会议已明确政策方向。在具体事实上,一是宏观政策与全面深化改革需有机结合;二是推动优化央地财政结构;三是财政货币政策一体化;四是构建中期宏观政策框架。 院长刘俏表示,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大力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可考虑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刘俏还指出,我国居民消费与发达国家有距离,建议改革向需求端和最终消费倾斜,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我国低碳转型投资等大有可为,当前全球气候投融资需求未满足,投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可持续金融标准等。王信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标准制定和使用,强化政策激励约束,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