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它也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虽然明朝的统治时间相对于其它大一统王朝来说并不算长,但是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比如我们熟知的长城在明朝就有建造出来,而明朝时期的军事策略十分独特,例如著名的“天子守国门”。
在明朝,最为著名的军事建筑就是位于北京地区的长城了,它也被称为“万里长城”,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便一直沿用到了明英宗时期。
但与长城相对应的另一种军事制度也在明代逐渐兴起,并且成为了当时明朝防御蒙古等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
卫所制度与明初军事改革
明朝建立后,为了应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朱元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其中就有卫所制度。
这套制度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唐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将这套军事制度进行了完善。
根据《明史·兵志》记载:“洪武十三年,命诸卫为军,设百户为指挥使,置校尉一人;卫所置指挥使一人,置指挥同知一人,千户二人。至二十三年改为卫所制,置指挥佥事一人,千户二人,百户十人。”
而在卫所制度下形成的士兵也被称为“军士”,他们和普通的农民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与普通农民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承担赋税和徭役。
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军士可以说是军队的主体力量。因此也可以说这套制度是明初军事改革中较为的一项措施。
卫所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卫所制度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当时的赵国就已经出现了“以卒为卫,以舍为所”的军制,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屯兵”制度。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边防以及抵御匈奴入侵,便开始实行军屯制。而到了唐朝时期,为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唐高祖李渊便在北方地区建立了“神策军”来专门负责守卫北方边境。后来随着唐朝国力的日益强大,神策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元朝时期,为了抵御蒙古人入侵,便将神策军改编成了“八万户”制,这也是明朝卫所制度的雏形。
到了明朝时期,由于国家统一以及游牧民族之间相互征战不断加剧,为了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便对原先的军屯制进行了改革。
“无将不成军”——卫所制度的主要作用
卫所制度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管理制度,并没有过多的军事职能。随着明王朝的不断发展,它也逐渐开始拥有了作战、屯田、税收等诸多功能。
虽然明朝初期并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将其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卫所制度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完善,并成为了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军事管理制度。
由于卫所主要负责的是对所辖地区内的军事管理,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这个制度是属于一种军事性管理。同时也因为如此,在卫所内部也会进行着大量的训练工作。
而卫所人员作为军队中最为基层的组成人员,他们本身就是由当地进行招募和征召的,所以他们也会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而由于卫所人员本身就是从军队中选拔出来的,所以他们本身也会拥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和作战能力。这也就使得卫所成为了明朝军队中最具有战斗力和忠诚度的存在。
“无兵不成卫”——军队建设的发展
在明代初期,由于明朝对于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重视程度很高,再加上当时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程度较快,所以他们对于明朝产生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军队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视。
在明太祖时期,明朝便已经建立起了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但此时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考虑到明朝的实际情况,导致明初时期的军队建设水平较低。
明朝初期军队建设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队训练水平低下,在明朝初期时,由于元朝的影响,很多人对于练兵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
而这也就导致了明朝初期时期军队训练水平不高,军队素质低下。其次是部队人数众多,但是将领较少,这也就导致了部队战斗力低下。
“兵民合一”——士兵与百姓的关系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即军队与百姓同在,共同抵抗敌人。
但这种制度的实行却也使得明朝的军队成为了一支“吃人”的军队,而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在军事改革时会面临如此巨大的阻力。
首先,因为明朝时期军队所需粮食大多来自于民间田地,所以士兵们为了能够得到足够的粮食,不得不与百姓争夺良田用以种植;
其次,因为明朝时期实行军户制度,士兵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国家所赋予了军籍,因此他们在参加军队之后也会因为军籍而受到限制,比如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些限制等等。
这些因素使得士兵们只能将百姓田地作为自己的粮食来源,因此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不得不将百姓们的土地作为自己的粮食来源。
久而久之,明朝时期的士兵们就与百姓们产生了矛盾,进而演变成了一场兵民之间的战争。而这也正是明朝时期军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卫所制度的弊端
明朝时期的卫所制度虽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但是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卫所制度是为了满足当时明军的需要而建立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逐渐成为了明军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卫所制度却也滋生出了许多弊端。
首先,在明朝建立之后,明军便开始了长期的北征之路,这就使得这些士兵们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对于南方地区的士兵自然有着许多不适应。
再加上明初时期朝廷对这些士兵们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使得这些士兵们已经没有了军心。
其次,在明朝时期,明军实行了军屯制度,但在这种制度之下,明政府却没有给士兵们提供足够的粮食供给。
并且由于卫所士兵们经常要参加土地种植,这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下降许多。
并且由于长期作战而导致的伤亡率过高也是明军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最后,卫所制度也使许多士兵们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他们开始逐渐成为了明军中的一员,甚至有一些士兵们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赏钱,甚至会将自己的家人一同带到军队之中。
而当他们回家之后,就很有可能会因功升迁或者获得朝廷的赏赐而使得自己成为“官二代”。
同时,由于这些卫所士兵们的日常生活都由朝廷供给,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战事时更加不能临危不惧。
这些士兵们在面对敌军时往往会因为不敢牺牲而选择临阵脱逃,这不仅使朝廷蒙受了损失,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士兵逃亡。
这也使得明朝时期的军队数量不断减少,同时也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总结
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在军事方面的发展和改革,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虽然卫所制度在明代的历史上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但是它却也是明朝中后期最为重要的军事制度之一。
而在明代卫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屯田制度的军屯制逐渐过渡到了许多军队中。明朝政府通过军屯制度向人民征收土地,然后将土地分配给当地士兵,让他们耕种来为自己提供口粮。
虽然屯田制度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因此最终被明英宗废除。
不过军屯制度却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直在明朝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到了清朝时期,由于康熙皇帝对于屯田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并且对其进行了恢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明代卫所制度与黔东地区的郡县化
[2]论明代卫所制度与民族互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