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评论员 白菊近日,科大讯飞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尽管其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7.73%,达到148.5亿元,但其归母净亏损扩大至3.44亿元的现实,让人工智能加持的光环也难以掩盖“盈利疲软、靠政府补助”的困境。政府补贴无疑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强力助推器。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这其中,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电池续航里程不断突破,充电设施日益完备,生动地诠释了政府补贴为企业创新提供关键资金支持,让企业在创新赛道上加速驰骋的积极作用。然而,一旦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质疑之声便如影随形。例如,过度的政府补贴是否会将企业养成“巨婴”?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曾经的光伏产业就是一面镜子。在政府高额补贴刺激下,大量企业蜂拥而入,产能急剧扩张。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力,众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后陷入困境。数据显示,光伏产业高峰期全国有上千家企业,不少因过度依赖补贴而倒闭。从宏观层面看,政府补贴的初衷应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绝非成为企业的长期“饭票”。为此,政府在给予补贴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且严格的评估与监督体系。在评估方面,应从技术创新实力、市场前景、社会价值等多维度综合考量,确保补贴精准流向真正具有创新潜力和社会价值的企业与项目。可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行业专家等进行全面评审,结合市场调研数据,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监督方面,对获得补贴的企业进行严格考核,促使企业将补贴资金切实用于创新研发和市场拓展,杜绝盲目扩张或不当使用。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仅仅依赖政府补贴这一“输血”方式,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总之,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创新是有力的助推器,但也可能在不当使用下成为培养“巨婴”的温床。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双方都要明确补贴的目的和责任,共同努力,让政府补贴真正成为激发创新的动能,推动企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