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安排2024年工作时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这对于我们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是不是又一个利好呢?
说实话,财政工作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险关系非常紧密。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当养老保险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财政给予补贴。比如说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的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决算表显示,全年财政补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达到了1.3万亿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的20%。
除了财政补贴以外,与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关的还有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从2018年建立以来,调剂资金比例和规模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了4%。2023年的调剂支出规模是2440亿元,达到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的5%左右。有效平衡了广东省、北京市等年轻人涌入较多的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问题。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缴费制度将会进一步统一。根据福建省和深圳市公布的信息,明年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下限将逐渐过渡到60%的缴费比例。深圳市明年上半年的缴费基数下限为3523元,下半年将使用广东省的缴费基数下限。这两个地区按照最低缴费工资水平确定缴费基数下限的政策将成为历史。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灵活就业人员为了降低缴费而产生不稳定性参保流动。
明年或将有一项新制度实施,那就是病残津贴制度。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政策。遗属待遇政策已经于2021年通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暂行规定》实施,2024年是“十四五”的倒数第二年,还有延迟退休的政策没有出台。因此,病残津贴政策出台的概率更大一些。
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制度,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参保缴费、待遇调整等政策,统一基金收支管理等等。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确实还存在相同缴费基数情况下,在北上广深等计发基数更高的地区退休计算出来的养老金更高的情况。因此,加紧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有利于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同时还会明确地方责任。减少一些地方不合适政策出台,比如说一次性补缴政策、缴费基数较低的政策等等。
根据2022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我国共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355万人,离退休人员13644万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为63324亿元,支出为59035亿元。
总体来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收支越稳定,我们推动延迟退休的压力就越小,养老金可能会涨得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