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侯祥家 青岛报道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电影《震耳欲聋》热映。作为国内首部聚焦聋人群体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它部分取材自手语律师的真实从业经历,讲述了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律师为聋人群体维权的故事。伴随着电影上映所带来的影响,那些一直致力于为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团队)也逐渐呈现在大众眼前。在青岛,一支名为“法润无声”的手语律师团,正如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作为架起无声世界与法律桥梁的特殊沟通者,他们用手语和法律为聋人打开了“无声世界”的大门,助其摆脱“有苦难言”的困境。
山东文斌律师事务所“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
山东文斌律师事务所“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成立于今年2月,这个专门为聋哑人提供法律帮助的团队,由律所主任李斌和其他四位考取高级手语翻译师证书的专职律师组成,他们系统学习手语、深入接触聋人群体了解实际需求,逐步建立起覆盖法律咨询、诉讼代理、普法宣传于一体的公益服务体系。
律师祝晓璐加入手语律师团已有四个月。在一次工作中,她接手了一起涉及聋哑人的民间借贷民事纠纷案件。该案中,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且彼此是网友关系。其中一名聋哑人利用另一人的善意,借款后拒不归还。面对这一困境,被欠款的聋哑人无奈之下,辗转联系到“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寻求法律援助。祝晓璐在详细了解案情后,成功帮助出借人追回了欠款。
“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部分成员手语展示。
“现实生活中的聋哑人如遇法律问题,大都处在发声无门的状态下,因此我们团队就取名叫做‘法润无声’”,谈及团队的成立初衷,李斌表示,一方面原因是律所自建立以来,律师在十余年执业过程中发现了残疾人在维权方面存在缺失,意图主动做一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则是去年在律所组织集中观看电影《第二十条》时,团队成员被影片中聋哑人妇女遭受侵害之后被逼上绝路,无奈选择用自杀来唤醒其他人良知的一幕深深触动,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开展手语法律服务的信念。
“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制作的手语普法视频。
为将法律知识带进无声世界,文斌律所“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律师们不仅每天相互“对话”练习手语技能,还通过“法律+手语”的专业服务,现场答疑解惑,为残疾人权益保障注入强心剂;线上则将我国现行法律制作成普法视频,通过网络发布。团队律师魏尚轩在一次残疾人专项招聘会担任志愿者时,与前来咨询的聋哑人应聘者进行交流,他向对方解释法律问题的同时,也从对方的手势中学到了新的手语知识,他认为普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及时的查漏补缺,才能提供更精准的法律服务。据悉,目前“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已在线上发布完结的手语系列视频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刑法内容,民法内容正在陆续制作上线。“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我国现行的每一条法律都制作成手语视频进行发布,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半年多,也会一直坚持下去。”李斌表示。
团队成员相互“对话”进行手语练习。
同是手语律师团成员的徐斌,是一名主要从事刑事方向的律师,他回忆有次接到了一个外地聋哑人因涉嫌诈骗被刑拘的案件,当地的侦查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因嫌疑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内心想法,使得取证过程遇到极大障碍。徐斌介入后,凭借法律知识和专业的手语交流能力,不仅帮助涉案聋哑人准确表达了自己的陈述,还协助侦查机关理清了案件脉络,推动案件得到公正处理。“懂手语的不懂法律,懂法律的不懂手语”是聋哑人维权的一大难题。李斌认为,那些既精通法律又掌握手语的律师,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聋哑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不再孤立无援。有了专业人士的介入,他们可以耐心地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手语,从而彻底破解聋哑人群体的“法律失语”困境。
当《震耳欲聋》中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被改写,“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正用专业与温度,让法律不再是无声世界的遥远回响。据悉,为保障“法润无声”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律师具备“法律+手语”的双重能力,山东文斌律师事务所在每次新律师入职后,均会征询其个人意愿。若新律师有意投身公益事业并加入服务团,律所则会安排相关培训,并承担相应费用,以助力其提升专业技能,此项举措将长期坚持。“法润无声”手语律师团也希望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拓宽现有渠道,获得更多的和残疾人接触的公益机会,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更有效的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