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 御风集团董事长
近日,冯仑与好友香帅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谈。在对谈中,冯仑表示,从野蛮生长到超级个体,企业的核心逻辑在变,但不变的是对人性洞察与价值创造的追求。能够快速组合资源、善用工具、即时激励并深谙人性的人,将成为推动下一轮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
以下为对谈内容:
香帅:这些年我一直在试图理解您从《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到《岁月凶猛》的思想变化。
在《野蛮生长》中,您面对的是粗放但充满机会的市场,并提出「原罪」这样深刻的问题;到了《理想丰满》,您的关注点转向制度、价值观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在《岁月凶猛》中,我感受到一种更平和的态度:时代变化迅猛,个人不再试图对抗潮流,而是学会顺势而为。
您认为,在时代巨变中,中国企业家的财富创造与分配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的企业家与过去相比,最相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在哪里?又有哪些变化是值得这一代年轻创业者警惕、适应或拥抱的?
冯仑:其实《野蛮生长》重点写的是公司法出台以前的事情。1993年12 月公司法颁布之前,企业连基本的注册规则都没有。大家在一个几乎没有制度框架的环境下摸索着做生意,所以那时候的「野蛮」,更多是企业的无序生长。
到了《理想丰满》,视角转向公司法之后的时代。随着营商环境更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成熟,民营企业也在自我进化中寻找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而《岁月凶猛》谈的其实是商业中的「人」。我觉得,生意做到最后比拼的是人性洞察。你看今天的创业者,做芯片行业的大多是博士技术大牛,但消费行业的成功者,比如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文和友的老板,很多都是「草根」出身,因为他们懂人性、懂情感、懂市场的微妙变化。也就是过去我们讲过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看起来他们的学历不怎么高大上,但是他们懂人,所以生意也可以做得很好。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过去与现在最大的不同。
第一,大背景完全不一样。
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最大的推动力来自「要素市场的释放」。过去土地不是资本、人不是资本、资金也不算资本,所有要素都「沉睡」着。随着公司法落地、土地进入市场、资本可以流动、股权可以交易,要素从「不动」变为「可动」,从「是别人家的」变成「可以变成自己家的」。大量增量财富就是在这个制度重构、要素活化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房地产就是典型例子,土地使用权能交易了,房子才能盖、资产才能流通,财富才会爆发。
但今天不一样了。要素已经全部摆在那儿,没有哪个要素是等着被「放开」的。你可以自由组合资源,但再也没有简单的制度红利。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要素:数字资产、区块链等等带来的新型流动方式,以及极度重要的「人」,超级个体崛起。
在网络世界里,「人」的价值被放大了。以前人只是土地和资本附属的低端劳动力;现在,一个能整合资源、理解人性、掌握工具的人,就是生产力本身。也因此,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做芯片的创业者都是清一色博士、985、211 高校毕业,是典型的知识精英;做茶饮、做餐饮、做线下消费的人反而多数是草根出身,但他们懂人性,懂得抓住人的情绪、口味和需求,所以同样能做成大生意。这就是《岁月凶猛》里谈到的,商业不是抽象的经济行为,而是被「人性」深深推动着。
第二,财富增长的逻辑彻底变了。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财富创造靠的是「平行式发展」。你做一套,我做一套,各地同步推进。但互联网之后,尤其是在 AI 时代,一切都变成了「增量式发展」。做一个新技术,先搜全球已有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往前推一步;下一波人再从你这里往前推一步。因此财富增长呈现「加速度」。
这背后依靠的是三大新要素。第一,超级个体,能整合资源、具备多种能力的人越来越多。第二,科学技术,尤其是硬科技成为财富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第三,区块链与人工智能重新定义资产形态与生产方式。
未来十到二十年,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会加倍提升。以前一个村子的人干一年,不够自己吃的;现在有了机械,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和时间就能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剩下的时间,人们用于休闲、学习、创造,也能产生新的价值。AI 则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过去查资料、写报告需要助理加班;现在 DeepSeek、豆包就能完成,效率大大提升。
这意味着未来财富的来源将不再是传统的土地、人力、资本,而是科技、智能、链上资产与超级个体的组合。
香帅:基于您数十年的亲身经历,您觉得,从「没有公司法的野蛮生长时代」到当下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中国企业的组织架构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演变?未来十年,组织形态又可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哪些能力、机制或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适应新周期的核心?
冯仑:过去这些年,我也一直在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如果往前追溯,在公司法出台之前,体制外的组织基本有三类:江湖、家族和社团。这是最传统、最原始的组织形式,带有强烈的非制度化特征。香港电影里常说「社团」,其实就是这种组织形态的延续。
公司法实施以后,我们进入了现代公司治理阶段,典型特征是:金字塔结构、封闭体系、严格层级、自上而下的管理。它追求效率,但组织边界非常清晰。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组织开始向「半开放」甚至「全开放」转变。比如平台型公司:抖音、腾讯这样的开放组织,我们作为用户,既是消费者、参与者,也是创造者、生产者,也在为平台创造价值;平台并不需要雇佣我们,却能与我们形成共生关系。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组织方式。
同时,互联网极大提升了协同效率,外部管理更容易衔接,考核更灵活,线上办公让分布式协作成为常态。这些都在重塑组织结构。
今天,我们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口。接下来的问题是:在 AI 时代,组织应该长成什么样?公司又该如何运转?我最近也一直在研究这一点。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组织革命,将会是继工业化、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性重构。
香帅:「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意义,似乎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过去的大企业更多依靠规模、资产、组织能力来界定,而现在,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如果没有数据要素、没有网络效应、没有技术驱动的规模外溢,企业就很难真正「变大」。换句话说,「大」的逻辑变了,「小」的生存方式也变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说的大企业,还是过去意义上的大企业吗?它们的底层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样地,今天的小企业,还能用传统方式理解吗?
冯仑:我觉得今天的大企业和过去意义上的「大企业」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最近我一直在观察一个细节:一个人手机里使用的APP 数量和类型。比如我们这一代人常用的就是几个固定软件,但00 后可能同时熟练使用几十种工具,飞书、钉钉、腾讯会议、Zoom 等各种线上协作与自动化软件。软件用得越多、越新、越熟练,他的能力边界就越大。
我前段时间开会就遇到一个典型例子:老一辈员工还在安排「谁回去写会议纪要」,结果车还没发动,00 后已经用飞书生成好 AI 纪要并分享给所有人了。那一刻你就能明显感受到能力代际差。70 后还在敲字,00 后已经靠AI 完成了。能力差距不是努力不努力,而是「工具差」和「智能体差」。
这就是「超级个体」的出现。一个年轻人不仅能用AI 做纪要,还能线上组织会议、面试、协调资源,效率惊人。
所以今天的小公司不再等于「人少钱少能力弱」,而是「人少钱多能力强」。甚至出现「一人公司」:一个人带着一群智能体干活,一天也能做到几百万的产出。你说这还是小公司吗?
那未来的大公司又是什么样呢?这也是我最近在反复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未来的组织形态会更像律师事务所。
为什么?
律师事务所有三个特点。
第一,组织高度开放,每个合伙人都是超级个体。比如说,我们公司就借鉴了这种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负责板块:有做化债的、有做写字楼运营的、有做购物中心运营的,就像律师事务所,有并购律师、证券律师、婚姻律师一样。
第二,团队围绕具体项目进行快速组合。比如一个写字楼项目,涉及商业、酒店、公寓,我们会像律所一样临时组建跨专业团队。案子结束,团队解散。
第三,最关键的是透明且即时的分钱机制。律所成功的本质在于分工与分配:谁牵头谁派活,平台抽成10%-15%,其余按贡献分配。我们正在把这种机制智能合约化,让分配自动执行,不拖延、不模糊。
因为只有「快速分配」,才有真正的激励。就像江湖里头打完仗就得立刻分钱一样。如果今天赚钱,明年再发奖金,那激励就没意义了。人心会变味。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企业组织会具备三个特征:第一,高度开放,不再靠层级维持组织。第二,要素组合极快,像律所一样随项目重组。第三,激励透明、分配即时。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公司不是传统金字塔,也不是互联网平台式结构,更像一个由无数「超级个体」组成的开放式合伙网络。
你甚至很难说谁是老板:像我自己,如果不参与项目,我拿的也只是类似律师事务所的基础收益。要想挣得多,也必须亲自「下场办案」。我相信,这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组织形态的一种重要方向。
总之,从野蛮生长到超级个体,企业的核心逻辑在变,但不变的是对人性洞察与价值创造的追求。能够快速组合资源、善用工具、即时激励并深谙人性的人,将成为推动下一轮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工具不仅提升效率,也重塑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未来的企业将是灵活、开放、以超级个体为核心的创新网络。
责编|邢君
排版|王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