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23日消息:11月21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与上海海关缉私局、上海海警局、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打击走私犯罪白皮书(2015-2024),通报十年来上海走私犯罪案件情况及打击走私犯罪工作成效,并向社会公布了10起打击走私犯罪典型案例。
2015年至今,三分院受理缉私局、海警局等移送的审查批准逮捕走私犯罪案件共计778件1536人。经审查,对669件1268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受理审查起诉走私犯罪案件共计1523件2891人659单位。经审查,对1171件2375人496单位提起公诉。
2015年至今,三中院共受理走私刑事案件1171件,审结1160件。2375名被告人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免予刑事处罚1258人,占比约52.97%;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999人,占比约42.06%;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18人,占比约4.97%。
《白皮书》主要分为基本情况、案件特点及态势、对策和建议、典型案例四个部分,涵盖了十年来本市打击走私犯罪执法、司法工作的总体情况及特色亮点。
白皮书显示,十年来,走私案件数量总体呈波动上涨态势,罪名种类由单一向多类发展,走私毒品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占比逐年下降,走私废物罪、走私淫秽物品罪、逃避商检罪和洗钱罪等关联犯罪案件占比有所上升。
走私犯罪手段方式达二十余种,其中,伪报价格方式排名第一,占比近四成,并与行李藏匿、伪报品名、海上绕关、人身藏匿等五种走私方式共计占比达到十年总量的74%。犯罪手段由过去原始、单一的绕关、闯关手段向隐蔽化、多样化转变。随着“跨境电商”“海南离岛免税”等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伪报品名、伪报贸易性质等方式的走私犯罪数量增长明显,与原先伪报价格方式合计占比达到近三年总量的61%。通关旅客走私案件量有明显升高,涉案物品主要为名牌箱包、手表、高级洋酒等。
走私案件中团伙犯罪呈高发态势,犯罪形态出现了由个别犯罪分子偶发性犯罪到职业犯罪团伙型作案转变的态势。在近年来查处案件中,涉案人员往往人数众多且分工明确,不同环节联系紧密、相互配合,形成了专业化、链条化的犯罪团伙,主要集中于跨境电商型、绕关走私型犯罪案件中。此外,走私犯罪与污染环境、逃避商检、非法经营、虚开发票、洗钱等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关联交织,呈现出日趋复杂的态势。
十年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与上海海关缉私局、上海海警局、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围绕推动反走私工作高质量发展,优化执法、司法协作配合机制,畅通高效联席会议机制,密切刑事诉讼衔接,聚焦前沿疑难问题破解,统一执法办案标准,凝结精准司法办案共识;创新侦检协作新模式,建立全国首家“碧海联动”上海反走私侦检协作中心,构建立体多维协作模式,提升执法办案专业效能;加强反走私社会综合治理,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检察建议、司法建议,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深化服务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执法、司法保障举措,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反走私社会氛围;借助智库“外脑”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利用“同堂培训”等平台,打造走私案件专业化人才“高地”,共同推动形成反走私刑事侦查、检察、审判协同治罪加治理的工作格局。
会后,受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三分院“法治护航营商环境 碧海联动共促发展”检察开放日活动,参观了三分院检察文化墙、“碧海联动”上海反走私侦检协作中心,观看《碧海联动》宣传片,并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