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业发展成就专场上,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首都金融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持续强化,金融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680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154.2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显著。首都金融系统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厚重提气的答卷。
“十四五”期间,北京不仅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最集中、金融机构总部最集中、资金汇聚最集中的优势更加突出,金融基础设施集中、国际金融组织集中、金融人才集中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具体来说,北京金融业总资产约占全国一半,在京各类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30%;新设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批国际金融合作组织在京展业;拥有金融从业人员约74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显著提升。
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披露,金融业对北京经济社会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三个20%,一个40%: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贡献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贡献地方级税收收入均占比约20%;年均贡献全口径税收收入约40%。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20年底的6804.1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8154.2亿元,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提质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十四五”期间,北京一批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形成“北京示范”。2023年5月,北京获批首个经国务院同意的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约15%。包括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在内的十余项首创性试点在京“破冰”。包括灾后保险救援理赔互认新模式、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在内的数十项产品服务创新率先在京落地。
五年来,一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在京落户。设立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从首批81家上市公司扩容到283家上市公司。设立全国第二家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设立中国(北京)证券期货仲裁中心。吸引约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落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全面增强。
北京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航道”,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果落笔生花。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合计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全市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近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总额近2200亿元。
“十四五”时期,北京金融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吸引约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落地。北京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北京辖内新设13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北京农信保险经纪、北京盛唐保险经纪变更为外商独资机构,今年已支持3家外资机构增资超11亿元。北京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行规则、“北京服务”制定近20条举措并全部落地,实现许可申报要求一张清单、许可事项一个入口、批复文件一键送达,37项行政许可审批时限平均缩减31天。
北京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77家,其中北京辖区23家,总股本45.98亿股,总市值917.46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辖区企业“十四五”期间实现直接融资超5.6万亿元,位列全国首位。
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十五五”期末,把北京打造成为国家金融战略有效实施、国家金融管理改革创新、国际金融治理深度参与的重要核心枢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蔺丽爽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