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冰雪旅游季,从北国雪原到南方室内滑雪场,冰雪旅游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民参与的冬季消费新热点。专家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赋能和政策护航下,冰雪旅游正经历着从“单一游玩”到“多元体验”模式的全面升级。这种“多元体验”的升级,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为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芳 刘暄)进入2025年冰雪旅游季,从北国雪原到南方室内滑雪场,冰雪旅游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民参与的冬季消费新热点。专家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赋能和政策护航下,冰雪旅游正经历着从“单一游玩”到“多元体验”模式的全面升级。这种“多元体验”的升级,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为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地冰雪景区升级“放大招”
今冬冰雪旅游“南北共舞”,多地新项目蓄势待发,各地为抢占冰雪旅游赛道“放大招”,通过冰雪园区升级和冰雪项目建设,为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在日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从100万平方米扩大至120万平方米,总用冰雪量达40万立方米,堪称历届之最。
同属于东北的长春全面升级长春冰雪新天地,园区规划面积达156万平方米,开发76万平方米冰雪游乐空间,推出千米雪漂流、激情冰滑梯等30余项娱乐项目,还有独具特色的“中国雪里屯”系列消费场景,并新增“暖屋排队”“品牌商街”等综合服务。
在南方,室内滑雪场受到不少游客欢迎。今年9月29日,深圳·前海冰雪世界正式启幕并开始试营业。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配备5条专业雪道,最大垂直落差达83米,具备承办国际赛事的资质。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4—2025冰雪季)》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拥有室内滑雪场79个,比上一年度增长20个,增幅达到了33.9%,且仍有16个在建。按照规划,到2030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瑾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各景区可根据当地特色风俗习惯、传统仪式等开发冰雪主题表演;同时,引入季节性节庆活动(如冰灯节、冬季音乐节),并配套特色餐饮与文创商品,形成“冰雪+文旅”消费闭环。丰富体验层次与场景氛围,打通“全流程服务”包括往返交通、景区住宿及餐饮,不仅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还可激发二次消费意愿,实现从“单一游玩”到“多元体验”的升级。
科技赋能智慧旅游新模式
当科技赋能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和冬季穿搭呈现快速发展,冰雪装备持续迭代升级。从传统的滑雪板到如今先进的电动滑雪车,从采用防水透气面料制成的滑雪服,到集成GPS定位系统的滑雪头盔……这些装备不仅增强了冬季户外活动的安全保障,还提升了户外活动的便捷程度与舒适体验。
在黑龙江,结合5G-A网络与物联网全域覆盖,亚布力实现了从入口到雪道、从餐饮到住宿的全场景数字化连接,为VR滑雪、AR导览等创新应用提供支撑。此外,依托5G-A、双万兆接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黑龙江联通为亚布力构建了“一码游”智慧旅游新生态。游客通过手机即可完成预约、入园、导览、求助等全流程服务,告别传统旅游的多环节等待。
孙瑾对记者表示,冰雪旅游科技新业态应以“数字化运营+个性化服务”构建长期连接,以实现持续消费与增强用户粘性。科技新业态需从“体验性产品”转向“服务型生态”,通过数字平台与智能设备构建用户长效互动机制。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除总规模迅猛扩张外,冰雪消费也呈现快速提升趋势。在此情形下,各地政策齐发力,抢占冰雪旅游赛道。
“政策层面需兼顾供给侧优化与需求端激励。供给侧可通过财税优惠、专项基金鼓励科技研发与业态创新,支持中小型企业升级设施与服务。需求侧可发放冰雪消费券。”孙瑾对记者表示,促消费工具应联动线上线下,提高单次消费价值。例如,开展“冰雪旅游季”联合营销、与平台合作推出会员权益互通,推动“冰雪+文旅+商业”跨业融合,从而系统性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