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2026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集中征缴工作已在全国多地启动。各地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优化就医服务,减轻群众负担。例如,多地开展的“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模式试点工作,就是一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其就医负担的尝试。
以北京为例,协和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5家单位在今年上半年开展“预住院”试点,患者先在门诊做术前检查,再入院手术,所有费用都以住院费用进行报销。河北、湖南、山西等地则更早进行了探索。“预住院”模式与以往的住院模式有什么不同?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大医院床位紧张的难题?
不久前,内蒙古患者陈溪(化名)因膝关节外伤,坐着轮椅前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诊,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余家阔评估后认为需择期手术,便给她开了“预住院”入院通知单——周一入院,通过绿色通道集中完成术前的各项检验检查,周三手术,周五出院。效率高、流程顺,让陈溪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就医感受。
她说:“整个就医流程感觉特别安心,什么都不需要我们自己去想,更快、更高效,完全没有就医的焦虑感。”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北京市首批开展“预住院”试点的医院。从今年4月下旬开展试点以来,已服务500多名患者。医院医务管理部副部长张燕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说,根据评估,患者从拿到“预住院”入院通知单到住院,不超过30个工作日。
她表示:“对于病情稳定,符合择期手术指征的这些患者,各家医院指定覆盖的病种范围,向医保局申请试点,申请备案之后,就可以在这些病种中开展‘预住院’付费政策。”
除北京之外,湖南、山西、河北等多地则更早开始了探索。与传统的患者先等床位、再入院检查,检查合格后才安排手术的流程不同,“预住院”可以在等待床位的过程中,先将手术需要的各项检查提前做完,之后再办理入院。在医改专家徐毓才看来,这一尝试实际是一套缩短就医时间、节省医疗花费、加速医院床位周转的组合拳。
他说:“‘预住院’主要是为日间手术,作为一个配套政策。大医院的床位非常紧张,‘预住院’解决的是这些病人不能及时入院治疗。过去住院治疗的方式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长,开通‘预住院’之后,在门诊上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化验和准备,如果有床位之后、查清(检查)之后,病人立马就可以住院,当天住院当天手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具体来说,患者首先可以在门诊集中进行术前的各项检查,实行这一制度的医院往往会给“预住院”患者提供一站式绿色通道,优化了患者的服务体验。山西省人民医院是当地率先实行“预住院”制度的医疗机构,市民张女士因甲状腺结节需要手术,她说,之前同样的问题来医院就诊时,完成所有检查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现在不到2小时,就完成了采血、心电图、胸部CT、甲状腺超声等所有检查。
“以前要做这些检查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这里一下子就做完了,省时又省力,少跑了很多腿。”张女士说。
从医疗花费来看,患者的支出降低了。这些在门诊发生的术前检查费用,也纳入了住院费用进行医保结算,医保报销比例更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管理部副部长张燕算了笔账,一般来说,一个病人一天至少节省1000元的支出。
她表示:“在门诊执行‘预住院’手术检查的时候,不需要付床位费、护理费、诊疗费,这是经济压力的减轻。异地的患者,能有明确的住院时间,相对明确的手术时间,不用来回折腾、不用在这等候,(而且)异地的患者,很多地方门诊不予报销,或者报销比例比较低,如果把大量术前检查的费用全部在门诊执行,住院费用的经济压力非常大,‘预住院’患者在门诊做(检查)和择期手术相关的术前检查用药,都可以纳入到他后续的住院手术那一次住院费用报销,报销比例也是参照住院报销的比例。”
对医疗机构来说,也有效提升了床位的周转次数,医疗效率显著提升,整体的医保支付也因此更为合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患者服务处副处长谷体心介绍:“患者住院之后的床位周转速度快是一方面,再有就是对于患者的等待焦虑情绪也会有很大改善。构建了患者获益,医院提质增效,再加上医保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体系,是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实现了精准匹配与高效利用。”
徐毓才认为,“预住院”模式的推行符合新医改政策的方向。未来,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医疗、医保、医药应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流程,进一步提升患者体验。
他表示:“现在医保在推按病种付费,在很多医院里,由于原有的住院时间比较长,所以相对费用比较高,按病种付费达不到指标。有‘预住院’这个阶段,手术病人花费可以减少,作为医保支付,就更能够实现按病种付费的目标。医院的管理层,医院的发展方向,医院的收治患者,开展的医疗项目要转型、要扩大,要提供更多的老百姓更愿意购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