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9日获悉,自今年推出以来,“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已成功处理来自美、英、日等多个国家的40余项需求,成功协助相关意大利企业首店落户上海、助力某国有企业赢得跨境仲裁案、为俄罗斯最大帝王蟹出口企业中国用工合规提供法律服务等,有效满足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涉外法律服务需求。
19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徐汇区作为上海市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机构上千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千亿元。徐汇区司法局着力寻求法律与科技的结合点,解码“AI+法律服务”产业融合新生态,以法律科技为“芯”,支撑起一幅从技术筑基、涉外突破到生态培育的立体图景,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
据了解,今年,徐汇区推出了“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依托该计划,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智能助手即可在30秒内生成智能表单,借助覆盖全球120余个网点的服务网络,结合时区协同、地域适配、专业领域三重维度进行匹配,1小时对接专业律师。
据悉,通过构建横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全球服务网络,“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实现“6+2”时区覆盖,确保知识产权、贸易救济等11大类涉外服务的7×24小时全天候无休响应,致力解决跨境法律服务“找不对、响应慢”的痛点,为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提供极速响应、全球覆盖、专业护航的涉外法律服务。
据了解,“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的成功推出和开展,得益于徐汇区前期积累的“AI+法律服务”应用基础。依托西岸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性创新产业和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双集聚”优势,徐汇区聚焦涉外法治领域,着力打造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并被正式纳入上海市“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
当日,记者获悉,徐汇区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全场景贯通的“中央厨房”。这是集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医患纠纷和法律援助“四位一体”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全面使用自主研发的智慧法律服务系统。
该区将“AI+法律服务”整体纳入全区“人工智能+”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比如: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友法智乘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深度对接司法部法治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一技术攻关一场景应用”完整创新链条。
徐汇区牵头开发近10款AI法律服务项目,涉及公共法律服务、行政执法监督、基层调解等多个关键场景,比如:在全上海首创“AI+资源直配”的公共法律服务小程序“掌上公服”,实现法律服务“随手可得”;研发区智慧执法监督平台“联合检查智能助手”“智能辅助行政复议”功能,“智能撮合”首例跨部门联合检查;开发智慧云调解系统,累计线上签署调解协议500余份等。一系列“技术+场景”探索,为更复杂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此前,徐汇区推出了全上海首个涉外法律服务互认协作协议——《法律服务机构国际(跨区域)互认协作及建立伙伴关系徐汇协议》(即:“MTCC徐汇协议”),打造服务互认互信的协作网络,目前成员机构已拓展到60余家,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与模式的创新,需要人才和文化来传承与延续。徐汇区方面认为,可持续的法治生态远比单个项目更重要,着力培育支撑产业长远发展的“创新雨林”。
据了解,围绕“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徐汇区打造“一中心三基地”人才培养矩阵(即“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研究实训中心”,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育、实践、翻译“三基地”),聚力培育一批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该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开设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系列课程,邀请境外优秀学者、律师担任课程导师,为行业持续输送通晓国际规则、精通AI实务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该区启动“AI+法律服务”成长营,精准赋能前沿科技企业高管、法务等,构建起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法治保障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