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涉老年人诈骗案件频发,涵盖保健品推销、养老投资、电信网络等多种类型。北京市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此类刑事援助案件时,始终以坚守司法公平公正为准则,以严守程序正义为底线,充分发挥律师精准有效辩护职能,同时依托典型案例开展反诈普法,为老年人筑牢财产安全屏障。
养生讲座藏陷阱 老人积蓄遭骗取
2023年8月,七旬老人王阿姨(化名)在小区门口被“免费领鸡蛋”的传单吸引,受邀参加“老年健康养生讲座”。现场,被告人段某与同伙先以“阿尔兹海默症防治纪录片”制造焦虑,再通过虚假“退休医学专家”宣称某款“细胞口服液”可治愈早期阿尔兹海默症、预防脑梗等疾病,配合“限时买3送2”的优惠,诱导王阿姨刷光积蓄购买产品。
此后四个月内,段某团伙在多个社区开展20余场类似讲座,针对记忆力下降、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虚构普通食品的治病功效,以高价推销骗取李伯伯、张奶奶等多人钱款,甚至安排专人陪同老人回家取钱、送货上门。2023年12月,老人们发现产品毫无效果,联系退款被拉黑后才察觉被骗,因缺乏正规票据、宣传细节记忆模糊等,立案侦查工作一度受阻。
法援律师精准辩护 坚守司法公正底线
2024年1月,段某等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批准逮捕。因段某无经济能力委托律师,依据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规定,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刘玉晶律师为其提供精准刑事辩护。
1. 细致核查案件事实。律师全面查阅卷宗、多次会见段某,梳理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现场录音等关键证据,精准厘清段某在团伙中的具体行为与作用边界,为辩护奠定扎实基础。
2. 释明认罪协助退赔。针对段某“老人自愿购买,自己只是打工的”的抵触心理,律师明确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告知其虚构产品功效骗取财物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同时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说明认罪认罚、积极退赔可获得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促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3. 庭审发表精准辩护意见。庭审中,律师结合在案证据提出核心辩护观点:段某系从犯,仅负责邀约老人,未参与产品造假和核心虚假宣传,作用相对次要;到案后如实供述全部犯罪事实,构成坦白且自愿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积极退赔20余万元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有效降低社会危害。最终,法院全部采纳上述辩护意见。
法院审理认为,段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鉴于其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司法公正与法律温度得到充分彰显。拿到退赔款的王阿姨激动地说:“以为养老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帮我们讨回了一大半,真是救了急。”
反诈普法划红线 守护老人“钱袋子”
结合本案特点,西城区司法局依托典型案例开展反诈普法:
提醒老年人牢记
筑牢防范防线。面对“保健品治病”“保本高息投资”“家人遇险汇款”等各类骗局,坚决做到不轻信陌生宣传、不随意透露家庭经济状况、不盲目转账付款;身体不适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切勿将普通食品当作“救命药”。严守消费规范。对“限时抢购”“特供名额”等诱导性说辞保持高度警惕,购买高价产品前务必征求子女意见,全程留存票据、宣传资料等凭证,为可能的维权保留合法依据。
呼吁子女
多向父母普及新型诈骗套路,协助安装反诈APP,关注父母消费动态;发现异常支出及时核实,共同为老年人构筑反诈防护网。
提醒相关企业
严守法律底线,普通食品不得宣称治疗功效,虚假宣传骗取老年人钱财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共同守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供稿:王冠男
编辑:杨瑞雪
校对:王冠男
审核:刘晴、徐云静
签发:胡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