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担心合同藏着未知的‘坑’,现在有律师上门把合同条款逐字捋清楚;连申请补贴要找哪个部门、带什么材料,法务团队都帮着梳理好,这服务真是送到心坎里了!” 南通市海门区珂缔缘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拿着刚审查完的U15梯队球员培养合同,语气里满是踏实。这家深耕青训14年的俱乐部,能安心搭建U7-U18完整梯队、向国字号队伍输送百余人次“小国脚”,背后是海门区公共法律服务“伴随式”的法律支撑,从未成年球员转会条款合规性审查,到企业赞助合同磋商,再到青训补贴政策“手把手”解读,公共法律服务始终跟着俱乐部的需求走,不用企业多跑一步路。
公共法律服务的“可及”,在中天钢铁(南通)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中,更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企业建设初期,近3万名建筑工人同时进场,中天钢铁相关负责人回忆,调解员带着文书驻点办公,工人有纠纷不用跑司法所,在工地就能当场协商;遇到复杂的工伤赔偿,还能现场联系律师支招。随着企业投产,服务更从“应急补位”变成“常态守护”,司法行政驿站直接搬进厂区,每周有司法干警、调解员轮班,工人下班就能咨询劳动合同问题,企业要办远程公证也不用跑政务大厅;每月的“法律接待日”更成了“定心丸”,律师上门代办法律援助、代理诉讼案件,至今已帮企业化解近百起重大纠纷,涉案金额超8000万元。
企业的需求有回应,群众的诉求也“不打烊”。在三星镇汇通村,村民虞大叔最近通过村法律顾问,在家门口就解决了遗产继承纠纷:“以前以为这个矛盾非得上城里法院打官司,没想到村里来坐班的律师听我们讲完情况,当场就帮着拟了调解方案,后来在村里协调下订了协议,兄弟姐妹几个也算了结了一桩麻烦事。这法律服务当真是搬到了‘家门口’!”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海门构建的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区级中心实现“一站式办齐”,法律咨询、“12348”热线、公证办理等功能集成,群众不用多头跑;11家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升级后,依托“一所五站点”建起“15分钟法律服务圈”,居民步行就能找到法律援助代办点、纠纷化解点;298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157名法律工作者定期上门开展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纠纷调解等服务,龚某某等63人追索劳动报酬这样的群体案件,通过法律援助快速推进,最终获评江苏省法律援助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海门区司法局用“惠民惠企”10项举措给服务“加码”,“邀约式”执法检查让企业不用被动迎检,产业链法律服务升级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公证服务便民网络让老人、残疾人等“足不出户办业务”。从企业车间到社区院落,从青训基地到建设工地,海门正用“需求在哪、服务到哪”的实践,让公共法律服务从“看得见”变成“用得顺”,从“能找到”变成“真管用”,实现“群众企业有需要,法律服务马上到”,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福祉注入坚实法治动能。 唐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