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文博 通讯员翟羽舒)近日,文水县某村村民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了地——某污染治理项目临时用地拆迁补偿款,在经历一段“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滞留期后,通过文水县人民法院南武法庭与乡镇司法所联动的“调解+确认”直通车,顺利发放到村民手中,打通了权益兑现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这笔本应惠及群众的补偿款,因村干部离任交接不畅,长期“沉睡”在村委会账户,引发村民不满,且极易引发群体性纷争。乡政府接到村民反映后,第一时间协调司法所启动调解程序。司法所迅速组织涉事村民代表与村委会开展多轮协商,仔细核实补偿人员名单、金额等关键信息。但调解过程中,村委会对自身法律责任认知模糊,对潜在履行风险并未明确,成为协商的“拦路虎”。
关键时刻,乡政府向南武法庭寻求专业法律咨询。南武法庭严守司法职能边界,聚焦纠纷核心,清晰阐释村委会代收补偿款后的法定责任、时限要求,以及拖延发放可能构成的违法后果与法律风险,为后续调解工作扫清障碍。最终,村民代表与村委会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一致,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
协议签署并非终点。为避免“调而不履”,南武法庭与司法所主动引导双方申请司法确认,并开通绿色通道。法庭对调解协议审查后,依法作出民事裁定书确认其效力,还向双方释明裁定法律效力及拒不履行的后果。最终,补偿款迅速、足额发放到每一名村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