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拆了,心就定了!”2025年10月,崇明检察院“盈盈益水”公益诉讼团队收到了一封最高检转交的感谢信。信中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堡镇桃源村村民们如释重负的心声。
事件源于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废弃铁塔。因年代久远,塔体锈蚀严重,甚至发生高空坠物,砸穿了村民的房屋顶。尽管村民呼声不断,但由于铁塔权属不清,“谁来拆”成了现实难题。
“现场触目惊心,塔身锈迹斑斑,部件摇摇欲坠。”承办检察官、公益检察室主任程竹松回忆道,“安全等不起,我们必须向前一步。”面对困局,检察机关并未等待,而是主动发挥公益诉讼的“督促”与“协同”作用,通过发出《磋商函》、多方沟通,最终厘清责任。7月的一天,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进下,施工单位终于进场。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压在村民心头多年的“隐患塔”被彻底拆除。
此案仅是这支崇明检察公益诉讼团队在公共安全领域办理的诸多案件之一。
在候鸟翅膀与农户生计间寻求平衡
在上海崇明东滩,每年有百万只候鸟振翅而过,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点,2024年7月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还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周边,一场隐形的冲突正在上演:成群的候鸟在迁徙途中觅食,导致周边农户的水稻、水产减产高达两成。为守护收成,农户们架起层层防鸟网,却在不经意间成为候鸟迁徙路上的“隐形陷阱”。
在崇明区检察院召开的案件听证会上,各方声音得以交融。志愿者展示的视频中,被网线困住的鸟儿无声控诉;农业企业则坦言,在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与承担生态责任之间,他们压力巨大;街道代表分享了“鸟哨”非遗与数字积分制等本土智慧,展现出社区参与的更多可能。专家则建议,从网线颜色、网孔大小等细节入手制定规范,让防鸟网不再成为“绝命网”,同时积极探索“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为农户开辟绿色增收路径。
共识在讨论中逐渐明晰: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崇明区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和技术指导,并积极探索“野生鸟类致害补偿”机制。这场由检察机关促动的多方对话,为探索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大数据成为高质效办案“新引擎”
面对数据壁垒与释放数据价值的挑战,团队还成立“瀛洲数检”创新实验室,推动“司法+技术+行政”深度融合。
“小智小智,打开应用场景一件事。”在创新实验室,数字公益办公室主任许佩琰用AI语音功能唤醒了数字公益检察办案系统,“在这个模块里,我们通过特定数据库之间的碰撞比对发现案件线索。”数字公益团队通过搭建“总门户”,汇合多方数据库,并利用AI工具进行智能处理,实现了线索的线上发掘与核查。
针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际需求,团队还研发了多个专用于法律监督的模型。例如,为应对滩涂监管盲区,构建了非法占用滩涂模型;为破解固废跨区域倾倒难题,研发了特种车辆非法倾倒模型。这些模型在实践中成效显著,已累计发现案件线索400余条,成案40余件,成功经验更被推广至全国应用。
在崇明地区,公益检察的战场,在广袤的田野,也在隐秘的江滩。崇明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谢惠表示,为了守护崇明的生态环境,“盈盈益水”公益诉讼团队的足迹遍布三岛每一个角落。这不仅仅是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更是智慧与担当的挑战。面对职责不清却损害现实的“硬骨头”,他们怀揣着“必须解决”的坚定信念,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他们通过推动区级立法支持、首创生态检察指标、建立刚性制度和建立志愿者队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团队正不断凝聚社会合力,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探索从未止步。他们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持续贡献检察力量,回应每一份关乎公共利益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