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教师厅〔2025〕2号)。这份文件,或许将成为改变中国教育生态的重要转折点。
作为一名曾经的一线教师,我读到这份文件时,内心百感交集。这份通知不仅是一纸公文,更是对数十万中小学教师长期呼救的回应。
文件直指教师非教学负担的核心问题,每一条都戳中当下教育体系的痛点:
检查评比不再“随心所欲”:严格执行年度清单管理,未入清单一律不得开展。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这意味着,那种一天迎接三拨检查、准备无数材料的荒诞剧或将终结。
社会事务不得“随意进校园”:建立白名单制度,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严禁强制教师参与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非教学任务。教育终于回归教育本身。
教师借调有了“硬杠杠”:上级机关不得随意借调教师,即使确需借调也不超过6个月。那种优秀教师被长期“借”走而学生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有望改善。
数据填报不再“满天飞”: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强制性功能,推动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教师终于可以从无休止的打卡、填表中解脱出来。
曾经有位校长痛心地说:“我们的教师,用10%的时间备课,30%的时间教学,60%的时间应付各种检查、填表、活动。”
一位初中班主任向我展示她某天的工作记录:
她苦笑道:“最奢侈的,是能安心备一节课。”
好政策如何落到实处?文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建立教师减负监测核查机制,将减负纳入督导评估;畅通举报渠道;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甚至明确对问题频发地区下发提示函、督办单,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约谈通报。
这些措施显示出此次改革的决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动真格。
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当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耗费在非教学任务上,教育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减负不是让教师“清闲”,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
今天,我们似乎看到了曙光。这份文件若能得到切实执行,将不仅是为教师减负,更是为教育正名,为学生护航。
希望明年此时,教师们能自豪地说:“我终于可以专心教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