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政坛的动静,比宫斗剧还要精彩纷呈。特朗普刚刚结束了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访问,接着又被北约秘书长捧成了“调解爸爸”,甚至李在明也亲自送上了金冠,阵势大到让人咋舌。有人认为这只是外交礼仪,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集体跪舔”,不过,细细观察,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各方的利益交换。
亚洲之行
特朗普此次东亚和东南亚之行,短短五天时间,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的领导人几乎将“捧场”做成了艺术。马来西亚总理安华称赞特朗普在促成泰国和柬埔寨停火协议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展现了“坚韧”和“勇气”;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不仅称赞特朗普的和平努力“令人印象深刻”,还公开推荐他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韩国总统李在明更是大手笔,送上了一顶复制自新罗文物的金冠,并附赠韩国最高荣誉——“木槿花大勋章”。这些看似浮夸的举动,若细心分析时间点就不难发现,三国送出的这些“大礼”,实际上是在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协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亨利·高揭示了其中的关键:“亚洲国家与领导人打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这种对领导人表示尊重和钦佩的文化传统,在这一地区根深蒂固。”
北约也来凑热闹
亚洲的这波“捧场”还没平息,北约也没闲着,适时来了一波“神助攻”。在今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将特朗普调解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紧张局势的行为比作“爸爸介入校园斗殴”。这番话听上去似乎有点调侃的意味,但实际上将特朗普推到了“大家长”的位置,政治意味十分明显。
虚荣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然而,特朗普的“奉承外交”并非每个人都买账。早在2023年,他的前司法部长比尔·巴尔就批评道:“特朗普总是将个人的虚荣心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近年来,多个国家的智库也指出,过度迎合特朗普可能会助长单边主义,反而可能削弱国际合作的基础。但现实中,面对特朗普政府“交易优先”的外交风格,许多国家选择用奉承换取实质利益。
结语
国际政治中,台面上的客套和台面下的算计一直是常态。特朗普的“奉承外交”之所以屡试不爽,正是因为它抓住了许多国家在短期内的利益软肋。但从长远来看,国家间的交往终归还是要回归到平等和务实的层面。看够了这些热闹,不如踏实地增强自身的实力,毕竟,实力才是最好的外交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