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民党(EPP)近期动作频繁,正在积极推动一项提案,旨在缩减欧盟绿色法规的适用范围,并预计会在下周的议会表决中获得右翼及极右翼阵营的支持。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并显示出EPP已经不再依赖中左翼的传统合作,而是主动寻求与右翼势力结盟。
这次的战略转向出乎许多人预料。外界普遍认为,EPP会继续维持中间派的政治平衡,毕竟在欧盟的决策体系中,跨阵营的协调一直是常见的机制。然而,由于社会民主党未能支持EPP提出的妥协方案,党主席曼弗雷德·韦伯在周二的领导人闭门会议上公开表示,EPP将转向争取右翼在环保议题上的支持。此举表明,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后,欧盟政局整体右倾的趋势已经开始影响到政策的制定。
EPP当前推动的提案主要涉及修改《欧盟绿色报告规则》,简而言之,就是降低企业履行环境信息披露的门槛,并大幅缩小受监管企业的覆盖范围。原本的法规要求企业全面披露碳足迹和资源消耗,同时对其供应链中的生态破坏与人权侵害行为负责。虽然欧盟委员会去年就提出过类似简化监管的方案,但EPP这次提出的方案在放宽程度上显然更加激进。
这一政治立场的转变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欧盟内部联盟结构的裂痕不断加深。在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后,右翼和极右翼政党议席大幅增加,导致中间派的影响力大幅下降。作为中右翼阵营的核心力量,EPP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以巩固其领导地位。
此外,成员国之间在政策上的分歧也变得愈加明显。德国、法国等工业强国普遍支持放宽监管,认为这样能够减轻本国制造业的负担。而西班牙等国家则持反对意见,认为环境保护制度是欧盟核心价值的一部分,不能轻易动摇。这种分歧并非首次出现——早在《自然恢复法》投票时,波兰、芬兰等国就曾反对强制性的生态保护措施,而如今,这种矛盾再次出现在绿色治理领域。
EPP的这一战略调整也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它需要回应选民对于经济复苏的强烈需求,特别是工商界对环保合规成本过高的抱怨,这次政策倾斜有助于争取到这些关键支持群体的支持。另一方面,党内派系整合的需求也很迫切,保守派和极右翼盟友主张放松环境约束,EPP的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党内的团结。此外,特朗普政府对欧盟的压力也推动了这一提案,旨在防止高能耗产业的大规模迁移。
这一提案引发了广泛争议,特别是在经济增长与气候承诺之间的艰难权衡上。企业界的反应两极分化。法国中型企业联合会、德国工业联盟等代表性组织长期呼吁减少行政负担,认为现有的合规流程占用了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的资金,因此支持这一提案。然而,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则联合发表声明,警告频繁变动的监管规则将加剧法律的不确定性,干扰长期投资的规划与资本配置。
一些企业则处于观望状态,承认部分申报程序确实冗余,应该精简,但若标准大幅下调,则可能损害市场公平性与国际信誉。需要注意的是,欧盟的绿色规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示范效应,许多跨国公司已经根据现有标准完成了组织重构与流程优化,若政策发生突变,这些公司可能面临前期投入贬值的风险。例如,中国的太钢集团就已经根据欧盟的原标准完成了低碳认证流程,法规的调整将迫使其重新评估合规策略与成本结构。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气候目标与治理体系之间的张力日益显现。欧盟早已承诺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而《欧盟绿色报告规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工具之一。如果监管力度大幅削弱,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采集与跟踪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欧盟的碳中和进程无疑将遭遇阻力。环保组织严厉指出,这种做法是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的历史性倒退,违背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设定的保护责任。
显然,欧盟在提升工业竞争力与履行全球气候责任之间做出了妥协,但这种妥协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从短期来看,放宽环保合规标准可能会缓解企业的文书工作与审计压力,释放一定的经济活力,但从长期来看,降低环保基准可能会导致欧盟失去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引领地位,背离其既定的气候雄心。
多年来,全球许多国家在制定自己的绿色标准时,参考了欧盟的范例。如果欧盟选择放松其标准,可能会引发全球绿色贸易规则的连锁松动。目前,全球正在加速推进低碳变革,若此时选择“掉队”,可能会损害欧盟在国际绿色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和话语权。EPP的提案看似解决了眼前的政策困境,但实际上可能埋下了深远的结构性隐患。
随着企业环境信息透明度的降低,供应链层面的生态与人权监督可能会出现真空地带,这些问题将在未来集中显现。而政策方向的反复变化也将使市场主体感到困惑。此前欧盟曾探讨放宽《人工智能法案》的适用条件,如今又计划削减绿色法规,这无疑会引发外界对欧盟监管连贯性与稳定性的质疑。
下周的议会表决将成为这一提案走向的关键节点。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欧盟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工业竞争力与气候责任并非互相排斥的选项。真正可行的出路在于探索二者之间的协同机制,而非简单地牺牲环保标准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显然,如果欧盟希望在全球绿色治理格局中保持主导地位,就绝不能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轻易妥协。企业合规压力完全可以通过流程数字化、分级管理等方式得到优化,而不必通过降低实质标准来解决。未来,欧盟亟需建立一个兼具弹性与确定性的绿色监管框架,既能为企业提供逐步转型的空间,又能坚守气候目标的底线。唯有如此,欧盟才能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中守护绿色初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重胜利。
下一篇:扩内需等政策效应继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