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琪悦(山西传媒学院)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的“一次挂号管多天”试点政策正在多地落地,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相继推行普通门诊挂号72小时内有效,复诊免缴挂号费的举措,如同给就医流程装上了“便民加速器”,让民生温度穿透医疗服务的细微堵点。
长期以来,“挂号当日有效”的规则像一道无形的铁闸,将无数需复诊的患者挡在便捷诊疗门外:上班族为取一份血常规报告,不得不向公司二次请假;独居的老年患者奔波受累;慢性病患者重复挂号,花钱耗时。更隐蔽的是,这种“一次病情、多次挂号”的模式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隐性浪费,本可无缝衔接的诊疗流程,被人为切割成“碎片化”的奔波。
而“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恰如在医疗服务链条上拆除了不必要的梗阻,让诊疗衔接更顺畅,也让医疗资源利用更高效。自该措施实施以来,襄阳市中心医院已为12万余人次节省了97万余元的挂号费,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这项政策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让诊疗流程更顺畅、更具人情味。
但惠民政策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随着复诊量显著提升,不少医生面临着“加号不加薪”的困境,有的医生一上午接诊数位复诊患者,常常忙到中午才结束,而免费复诊减少了医生以挂号数量为核心的绩效收入。部分医生还需跨天追踪患者病情,甚至接手其他医生的复诊病例,增加了工作量。若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认可,政策推行难免遭遇阻力,最终影响服务质量。
保护医护积极性,需要建立“权责利”相匹配的保障机制。首先,应优化绩效核算体系,将免费复诊纳入工作量统计,在薪酬分配中给予合理倾斜,让医护人员多劳多得。其次,科学调配医疗资源,通过动态排班、增设分诊人员、延长检查科室服务时间等方式,缓解诊疗压力。此外,应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打通跨科室电子病历系统,让复诊医生一键调取患者首诊记录和检查报告,减少重复问诊的时间成本,让诊疗效率更高、更省心。
从“当日有效”到“三天有效”,挂号政策的小小调整,彰显的是医疗服务从管理思维向患者视角的转变。而转变的成效,更需要对医护人员的力挺。当政策设计既顾念患者急难愁盼,又保障医护合法权益,当便民举措与保障机制同频共振,这样的民生实事才能落地生根,让医疗服务的暖意覆盖每位参与者。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