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鲁字号农产品被专门立法保护以促进发展
“致富果”纷纷穿上“法律保护衣”
销售额逼近3000万元,比去年增长近20%,河海乡恋(滨州)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丽对沾化冬枣今年的“战斗力”很满意。“沾化冬枣如此能‘打’,在于‘品牌打响了,标准建起来了’。”刘小丽分析。
但立品牌,不容易。滨州市沾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丰青曾担任沾化区冬枣办主任,“早些时候,一到沾化冬枣上市,我们就出去跑市场。争取订单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打假——许多不知产地的冬枣,冒充‘沾化冬枣’欺骗消费者。这种行为短期影响枣农收益,长期则会毁掉品牌。”郭丰青收到越来越多果农的反映,只有把沾化冬枣这个品牌保护好,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最有力的保护,是铸造法律之盾。2024年1月,滨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收到代表提交的关于制定《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同年,滨州市启动冬枣产业立法工作,8月初,形成条例草案初稿,9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5年6月24日,滨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通过;并于7月31日,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获批。
《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规范了“沾化冬枣”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卖了15年沾化冬枣,刘小丽踏实了,“条例为冬枣产业的规范发展立下了规矩,更为‘沾化冬枣’品牌筑起了保护屏障,让广大枣农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是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周年。地方特色既是地方立法的灵魂,又是地方立法生命力之所在。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潍坊风筝、日照绿茶、枣庄石榴、滨州冬枣……越来越多的齐鲁特色被专门立法保护以促进发展,“好品山东”越叫越响亮。
10月底,枣庄冠世榴园内,蜿蜒的榴花路贯通其间,游人络绎不绝。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张庄村地处冠世榴园西大门,张庄村果农张世勇在榴花路旁售卖自家石榴。“你看这‘秋艳’,一个单果就得斤把重,酸甜适度,每斤比普通品种贵2块!”
同为树上长出的“致富果”,此前也穿上了“法律保护衣”。2024年9月26日,《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获批,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从制度层面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深化与广州王老吉、四川好医生、韩国正官庄等企业合作,推动更多石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地建设。在条例推动下,2024年以来,枣庄市开工建设总投资79亿元的石榴产业项目25个,石榴产业产值达到48亿元,带动该产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高于全市0.8万元。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刘一颖 孟令洋 记者 李培乐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