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特推出“调解·止争”融媒体栏目,记录法官分析案情、探究矛盾起源、用情用心化解纠纷全过程,展现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调解这一工作方法定分止争,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敬请关注。
2025年初,一场涉及近亿元的债务危机正在发酵。
29份合同、29起诉讼、9932万余元欠款,案件分散在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和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三家法院,其中21起案件集中在西湖区法院。债权方心急如焚,债务方“命悬一线”,数百名员工的饭碗岌岌可危。
共享法庭里的破冰对话
“这个案子不能就案办案,要注重实质性化解,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西湖区法院旅游法庭承办法官陈如敢拿到案卷后,第一时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简单判决执行,债务企业必然破产,数百名员工失业,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如果迟迟不处理,债权方近亿元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陈如敢决定主动出击。
他首先想到了案件双方所在地的共享法庭,紫金港科技城共享法庭和云栖小镇共享法庭。这里紧邻西湖区众多科技企业,是西湖区法院专门为服务科技企业、优化营商环境而设立的司法服务前哨。
“把有关各方约到共享法庭来谈谈。”陈如敢拨通了双方的电话。
第一次调解那天,共享法庭里气氛凝重。
债权方代表带着厚厚的合同和催款记录:“我们双方多年前开始合作,我们按约交付了所有软件和硬件设备,但款项一拖再拖,这样下去我们也扛不住。”
债务方代表满脸愁容:“不是不想还,实在是资金周转不开。公司账上还有几千万应收账款没收回来,只要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一定还……”
法官在紫金港科技城共享法庭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陈如敢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耐心地听完双方诉说,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深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如何?应收账款什么时候能回笼?员工工资能否正常发放?
问着问着,陈如敢心里有了底:这家企业不是恶意赖账,而是真遇到了困难。更重要的是,债权方作为债务方的投资方,其实也不希望投资的企业就此倒下。
法院的“一揽子”智慧
经过一轮轮的沟通和实地调查、走访,经过分析研判后,陈如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分期还款。
法官与双方商讨还款方案。
“你们有应收账款,那就做个详细的还款计划,按照资金回笼的节奏分期还款。”陈如敢看着债务方代表,“但这个计划必须真实可行,每一笔都要说清楚。”
然后他转向债权方:“你们作为投资方,其实也希望这家企业活下来。不如给它一个喘息的机会,等企业缓过来,连本带息都能收回。”
这个方案让双方眼前一亮。
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协议细节。
经过多次协商,债务方拿出了详细的还款计划,明确了每一笔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和对应的还款安排。债权方经过内部研究,也认可了这个思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西湖区法院并未止步于只解决本院的21起案件。
陈如敢法官。
陈如敢主动与杭州中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沟通协调:“既然双方都有调解意愿,何不把所有案件一揽子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让企业轻装上阵。”
在西湖区法院的积极推动下,三家法院形成合力,最终促成双方就全部29起案件达成《调解协议》——杭州中院7起、互联网法院1起、西湖区法院21起,全部化解。
调解书签字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债权方拿到了明确的还款承诺,债务方保住了企业和员工饭碗,近亿元的纠纷以最小的代价得到了解决。
化解涉企纠纷的“枫桥经验”
西湖区法院依托紫金港科技城共享法庭、云栖小镇共享法庭等司法服务网点,把法庭开到企业家门口,把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这不仅仅是物理距离的拉近,更是司法理念的革新。
“我们的共享法庭不是摆设,是真正能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地方。”西湖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遇到困难,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而要想办法帮企业渡过难关。这才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
这场近亿元的纠纷,最终在西湖区法院的主动作为下画上了圆满句号。而那家差点倒闭的科技企业,正在慢慢恢复元气,按照约定履行着还款计划。
故事还在继续,但西湖区法院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法院不仅是裁判者,更是企业发展的守护者、社会和谐的维护者。
来源:天平阳光客户端
策划:何江 张伟刚 刘曼 柳杰
记者:熊媛媛 | 通讯员:郭淼
编辑:熊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