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张玮玮 通讯员 黄颖 刘钧源 罗茜 文/图
“法援工作要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近日召开的深圳市福田区法律援助工作座谈会上,区人大代表的发言,道出了与会各方的共同心声。这场汇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工委代表、执业律师及法援一线工作者的思想碰撞,不仅是一次深入务实的工作研讨,更是一场关于法治温度与民生关怀的集体共鸣。
会议围绕“工作提质”与“方案优化”两大核心议题深入交流研讨。与会代表们立足专业、扎根实践,从制度设计到服务细节,提出一系列“金点子”,为福田区法律援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集思广益,从“有”到“优”,推动服务升级
如何让法律援助不仅“可及”,更“可信”“可感”?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李亚轩关注到年轻律师参与公益服务的意愿与机会问题。她建议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加大青年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同时压实律所管理责任,建立司法局与律所之间的高效协作机制。
政协委员白昼从服务模式与评价体系角度提出建议。他建议探索分层分类法律援助服务模式,并完善评价体系,更真实地反映服务成效与群众满意度。
“一些群众是在多方求助无门后才找到我们”,拥有十余年法援工作经验的郭超平律师深有感触,“他们往往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薄弱,更需要律师的耐心与热情。”他强调法援律师应具备同理心,并针对“入库不履职”现象呼吁:“法援不是‘挂名’,而是‘实干’,必须压实责任,确保每位入库律师都能切实服务。”
法援律师张明广则聚焦服务温度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他认为法律援助的核心是受援人,律师接待群众时,首要的是倾听诉求、疏导情绪,而不仅仅是讲解法律条文。“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这才是法援工作的温度所在。”
聚焦未来,系统推进服务能级跃升
针对座谈会上提出的真知灼见,福田区司法局分管负责人现场作出回应,将把“会场声音”转化为“办事实效”,系统梳理、逐项落实,推动形成制度性成果。下一步,将着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机制协同体系:深化司法行政、律所、基层单位多方联动,完善线上线下对接机制,打造法律援助“直通车”,实现申请便捷化、流转高效化、服务精准化。
能力提升体系:实施“精准赋能”计划,通过资深律师“传帮带”、典型案例研讨、专项业务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法援律师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服务队伍。
分类服务体系:聚焦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需求,按案件类型(如家事、劳动、刑事辩护等)匹配专业力量,推动“人案适配”,确保每一起援助案件都能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法律服务。
凝聚合力,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法律援助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此次座谈会既是一次深入的工作交流,更是一次有效的力量凝聚。未来,福田区法律援助工作将持续构建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渠道,把好建议转化为实举措,推动福田法援工作不断优化升级,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