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彭博社10月28日报道,研究人员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在中美科学合作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已在近半数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转变凸显了中国在设定全球科研议程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中国有望在科学领域引领世界——至少从一个揭示性指标上看是这样。”报道写道。
这项2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发现,在2023年的中美联合研究项目中,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项目比例达到45%,而2010年为30%。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中国预计将在2027年或2028年追平美国,双方将在联合研究中发挥同等重要的领导作用。
2025年9月,海南三亚,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东方IC
据报道,这项研究由来自武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根据贡献声明和作者数据来识别哪些科学家主导了科研项目。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统计论文数量或引用指数更能反映科研影响力,因为传统指标衡量的是数量而非主导力。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视角为研究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日益增强的领导地位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即关注科学家“在跨国合作中权力地位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不再只是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还在引领这些科研工作。
彭博社指出,这一研究结果出炉之际,美国科研界正经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动荡,总统特朗普对联邦科研机构的大规模削减预算和裁员,引发了美国科研人员的大规模外流,而其他国家则纷纷提供签证便利和资金支持,吸引这些“流离失所”的科学家。
研究指出,美国科研界的动荡可能加速中国科研领导地位的提升。
研究人员模拟了中美在科学领域“脱钩”的情况,包括双方合作减半乃至完全中断,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在全球联合研究中担任主导地位的比例都会上升,这是因为中国科研人员在和欧洲或其他国家合作时,担任主导角色的可能性要高于和美国合作。
该研究还发现,中国在一些战略领域正迎头赶上美国。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定的11个关键领域中,预计中国科研人员在2030年前能在其中8个领域达到与美国同等的领军地位,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材料科学。
彭博社指出,中国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还在积极推动科学外交。报道援引政府数据称,2012年以来,中国已投入333亿元人民币用于培养外国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研究也提及,目前,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科研项目中,多数由中国科研人员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