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应该如何进一步走好开放之路?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从商品和市场开放进一步迈向“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加系统、高标准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我们从过去一二十年简单的商品和市场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制度开放,所以我们是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去做整个制度开放的,那可能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来都是要重点推进的国际制度合作的标本,其中包括劳动保护、环境标准、产业补贴,包括一些政策,都会跟整个国际的最高标准衔接,这才是更高意义上“十五五”开放性质的变化。
在“制度型开放”框架下,“十五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的路径逐步清晰。张瑜认为,未来开放将呈现两大新特征。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十五五”期间)可能更聚焦绿色贸易、数字贸易、中间品贸易,包括高附加值(贸易),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贸易新特征,我们这种转型。第二点,我们要加大对最贫穷国家的单边对外开放,彰显了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态势滋生之下,我们在稳定地输出对外开放态势。
在全球经济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底气何在?张瑜认为,基于全球供需结构的深度绑定,中国外贸的基本盘依然稳固。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我觉得中国整个大的出口,包括对外合作,在未来几年,空间依然非常巨大,而且整个韧性会非常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大国。只要海外需求是稳步向上的,不管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初级城镇化,有一个产业周期向上;还是发达国家持续多年降息之下,工业生产周期在未来一两年也会有一个向上的(趋势),二者的共振。我们整个外需环境客观来讲有韧性和稳定。
张瑜分析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有更大的平台和投资空间。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我觉得可能有更好的载体。以海南自贸港为代表,会推动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新空间,金融、医疗、教育准入门槛的降低,而迎来新的投资空间;也包括中国进一步规范出海投资;也包括缩减外商投资在中国的限制名单。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令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