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另起炉灶撼动国际旧序,特朗普察觉大势已去,联合国总部地位恐将不保。
近日,国际调解院在香港正式成立并投入运作,这一创新性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吸引了全球目光。开业典礼上,来自30多个缔约国和签署国的代表,以及香港各界人士近20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国际调解院正式开业】
虽然这个新生机构尚需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其价值,但它的诞生本身就已经在国际法治领域掀起了波澜。
回溯国际调解院的创立历程,其源头可追溯至2022年由中国牵头签署的《关于未来成立国际调解组织的联合声明》。这一倡议的萌发,某种程度上源于2011年起持续发酵的埃塞俄比亚、苏丹与埃及之间的“复兴大坝”争端。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区域纠纷,在传统调解机制下进展缓慢,直到新的调解机制出现才看到转机。今年5月30日,33个国家在香港共同签署公约,成为这个新型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标志着国际调解院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从国际治理体系的角度审视,国际调解院的问世具有特殊意义。长期以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虽然是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平台,但其议程设置和决策过程常常受到少数西方国家的过度影响。
【联合国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这种权力失衡导致安理会时常沦为“一言堂”,叙利亚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等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的案例就是明证。尽管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改革呼声不断,但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实质性改革仍难实现。
在此背景下,美国持续滥用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将本应服务于全球公益的多边机构,异化为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这种局面促使国际社会开始探索替代性的治理路径。
国际调解院的建立,正是对现有体系的重要补充。正如王毅外长所言,这是国际法治领域的“创新之举”,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玩味的是,在国际调解院的创始成员国名单中,美国的缺席格外引人注目。这并非该组织有意排斥美国,而是国际社会对美国长期垄断国际话语权的一种温和回应。
【国际刑事法院被视作是受他人操控的“工具”】
而对比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我们更能理解国际调解院设立的深意。国际刑事法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其公正性屡遭质疑。
从被指控与菲律宾政府合谋扣押前总统杜特尔特,到其执法行动明显偏向非洲国家而对其他地区的大人物网开一面,这些争议都削弱了其公信力。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更加公正、平衡的争端解决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调解院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强调“调解”而非“裁判”的定位。在许多国际争端中,是非对错往往难以简单界定,强行裁决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国际调解院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的平台,这种柔性解决机制恰恰是当前国际社会所稀缺的。埃塞俄比亚等国之间的争端在中国斡旋下获得缓和,就是调解机制成功实践的明证。
【国际调解院总部设立在中国香港】
将国际调解院总部设在香港,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契合国际社会的期待。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际调解院不仅填补了国际调解领域的制度空白,也为中国发挥建设性领导作用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助于维护中国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减少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潜在损失。
这一创新举措的成功推进,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改革现有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客观上加速了美国全球领导力的衰退。
近来,上海接连迎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落户。这是联合国系统首次在欧美以外地区,设立全球性一类中心。
【美国全球领导力衰退】
这些动向清晰地表明,国际社会正在用行动寻求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
中国在多边主义领域的表现令人瞩目。不仅成功吸引联合国机构落户,还在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这种稳健务实的作风,与美国的“退群成瘾”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连联合国总部迁离美国的设想都已进入严肃讨论的范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务实进取的精神,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