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作的战略韧性,指的是面对全球变局、社会转型和代际更替,青年政策所具备的系统稳定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及持续生长能力的综合体。我们要以战略韧性的理念,打造青年政策的“长期主义”,让青年在信任中成长,在奋斗中成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成为最坚实、最可靠的新时代力量。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领域的矛盾往往具有“前兆性”与“放大性”,青年情绪的微小波动常常是社会风险的早期信号,青年情绪一旦扩散将迅速转化为舆论浪潮甚至政治风险。青年群体能否对国家政治制度保持稳定的信任结构、持续的认同机制和有效的沟通通道,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进入“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处于一个高质量发展与高强度变革并行的时代。面对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迭代加速、国际局势震荡、社会心理多元等复杂局面,青年政策如何具有“战略韧性”并成为能经受风浪、持续生长的制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当代青年新特征
未来十年,中国青年将呈现出五大方面的新变化。
一是人口结构的代际更替进入“深水区”。21世纪的00后全面步入社会,10后形成价值观雏形。新一代青年具有更强的个体意识和数字依赖,社会的期待与青年自我定义之间的张力更大。
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新的职业与心理落差。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更加复杂,优绩主义导致的社会竞争加剧,部分青年容易陷入“努力无感”的心理状态。
三是数字社会的双刃效应更加突出。互联网平台一方面扩展了青年参与社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放大了群体情绪与认知裂缝。算法治理、情绪政治与信息茧房将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变迁的新变量。
四是国际环境复杂化对青年意识形态带来外溢影响。西方话语体系通过网络文化、社交平台等渗透到青年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学理化包装后伪装性、隐蔽性更强,部分青年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出现身份困惑。
五是青年社会结构分化明显。一方面,青年精英群体、大城市中产及以上阶层青年更加国际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基层青年、流动青年、新兴领域青年的生活稳定性与社会认同感不足,两者形成潜在冲突。
面对这些新趋势,我们要以战略韧性的思维,将青年工作从“点上突破”转向“面上统筹”,从“事后干预”转向“前端治理”,从“短期项目”转向“长期机制”。
中国青年政策的战略韧性
青年工作的战略韧性,指的是面对全球变局、社会转型和代际更替,青年政策所具备的系统稳定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及持续生长能力的综合体。它主要包括:思想层面,能否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与价值导向,使青年在复杂环境中始终相信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层面,能否为青年提供可预期的发展机会与公正的社会通道,让制度成为青年信任与安全感的根基;组织层面,共青团、青联、学联等组织体系能否在危机时刻快速反应、形成常态化的联系网络,构筑党和青年之间畅通稳固的桥梁纽带;文化层面,能否通过教育、舆论和网络空间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理性自信的青年精神文明生态。
战略韧性不是“静态稳定”,而是“动态平衡”。它不是消除一切风险,而是以开放、适应、修复和重构的能力,将风险转化为治理改进的契机,更强调系统的自我修复与持续生长能力。西方国家的青年治理往往侧重“危机应对”,即在社会抗议、就业冲突或政治危机出现后,通过财政补贴、短期政策加以安抚。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条件、有能力推动从“危机应对”向“治理进化”的跃升——把青年工作纳入国家现代化的长期逻辑,用系统性思维塑造可持续的治理能力。
增强青年政策战略韧性的思考
青年政策的战略韧性,要求我们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思想引领为灵魂,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形成一个兼具预警力、缓冲力、整合力和生长力的综合系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从国家安全层面统筹青年政策体系建设。将青年工作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来统筹谋划,从战略高度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根基和持久活力。一是将青年民生纳入国家安全框架。把青年就业、教育、住房、婚恋等作为“政治安全的经济基础”,强化战略预警,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发布青年民生发展指数。二是建立青年风险防范体系。依托部际联席会议和地方有关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跨部门联动机制,整合教育、劳动、人社、公安、网信等部门资源,形成全链条治理,防范从“小事件”到“大风险”的螺旋式升级。三是建立“青年情绪雷达系统”,联合网信部门和智库机构,定期发布《青年社会心理与风险指数报告》,形成早预警、快响应、可修复的治理机制。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破解青年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把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推进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匹配。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创造高质量岗位,以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链扩展。建立教育和产业的动态匹配机制,避免出现错配。二是完善青年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对初次就业青年、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强化劳动权益保护。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拓展非学历教育成才通道,减少对单一路径的依赖。三是拓展国际化就业空间。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为中国青年创造更多跨国就业与实习机会。提升海外职业资格互认度,拓展新兴产业的跨境发展平台。通过就业优先,既回应青年的现实关切,又从根源上化解潜在风险。
提升制度公信力和治理效能,增强青年对制度的高度信赖。当制度公信力受损时,青年的不满就很可能会迅速上升为政治对抗。对症下药,一是推出“青年议题共创平台”,将青年在就业、教育、住房、环境等领域的议题转化为政策议程,形成青年直接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通道。二是在重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引入“青年体验评估”机制,各类政策在实施前可主动申请进行“青年感受影响评估”,以青年视角检验政策的可感受度与可获得性。三是推出“制度信任培育工程”,以青年可感知的方式传递国家制度优势,如开设“青年看制度”系列公开课、青年走进重大工程等,让青年通过亲历增强制度认同。
推动“算法透明”与“价值显化”,构建青年友好的平台治理机制。面对算法黑箱,应推动算法进入“价值显化”的治理阶段。一是建立算法备案与信息公开制度。二是对涉及公共事务和青年舆论传播的平台,设立“算法透明度年度报告”制度,接受社会审查与第三方评估。三是建立“算法听证机制”,邀请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青年代表、研究机构、平台企业共同评估算法效果。四是建立纠错通道,设立“算法可诉”接口,通过制度化透明,推动算法从“隐性权力”转化为“公共规则”。
促进“跨圈共识”与“社会整合”,打造包容共创的网络公共空间。为防止青年群体陷入“认同孤岛”,应通过制度化安排与公共叙事创新,推动不同圈层之间的互动、理解与协同。一是依托共青团组织体系,建立跨圈层青年议题协商机制,定期召集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围绕社会热点进行理性讨论并形成共识。二是支持青年跨圈内容共创,主流媒体平台可推出跨圈播客、议题圆桌、青年纪录片等形式,营造理性表达与多元交流的舆论环境。三是可在宣传阵地中持续推出“我们这一代的共识”等主题传播项目,通过微记录、短视频、专题专栏等形式,展示不同圈层青年在共同目标中的情感连接。
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都需要青年作答;青年政策的每一次优化,也都关系着国家命运的延续。我们要以战略韧性的理念,打造青年政策的“长期主义”,让青年在信任中成长,在奋斗中成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成为最坚实、最可靠的新时代力量。
(作者系中央团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廉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