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子
图 | 郜曈
有人因大学时的小额网贷记录被追问细节、有人因小区物业纠纷诉讼记录被婉拒……
求职路上,相信不少人遇到过将“触角”伸进个人隐私领域的背景调查。
背调可以有,“滥调”决不能。
现实中,背调用得好,可有效提高人岗适配度,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若这个工具跑出界,不仅会误伤合适的求职者,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法律风险。从婚恋史到私人借贷,从家庭成员到行踪轨迹,越界的背调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犹如隐形障碍,阻滞着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究其根源,是企业的用人观出了问题,暴露出重形式轻实质的工作倾向。
维护就业公平,必须将背调拉回正轨。这就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画好底线、厘清边界,拿出开放、坦诚的态度,共同推动职场环境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