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文:有效防控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
创始人
2025-10-22 17:48:17
0

有效防控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

金融领域权力集中、资金密集,是职务犯罪的重点治理领域。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围绕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等主题发布相关指导性案例,完善案件办理工作指引和配套制度规范,彰显了依法严惩相关犯罪行为的决心。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机构的公职人员利用公权力,借助新型金融工具或交易模式实施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等犯罪。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信息科技发展,此类犯罪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和形式,案件办理易陷入发现难、取证难、甄别难、定性难的困境。

一是犯罪主体身份更为复杂多元。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改制重组的力度,部分金融机构由国有公司改制成为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投资主体多样、股权结构复杂,内部管理人员的任免程序、招录方式各有不同,对公职人员身份认定等职务犯罪的主体要件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随着金融监管力度加大,单独作案难度增大,一些犯罪分子转而共同联手作案,在内部结成利益团伙,相互掩盖;还有公职人员通过“代理人”或利用特定关系人间接获取不当利益,犯罪链条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二是犯罪手段复杂隐蔽且专业化程度高。在金融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熟悉金融市场操作,精通金融监管规则,行使金融市场监管或资金融通职权,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借助金融产品与业务程序从事犯罪行为,更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当前,相关犯罪手段正从违规交易或审批等传统手段,向利用金融创新产品与多样化市场交易掩盖非法操作的新型手段转变,例如利用期货交易、虚增交易环节实施贪污,以购买拟上市公司股份、股权回购、资产置换等市场交易行为为幌子实施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不仅隐蔽性更强,潜伏期也更长。

三是犯罪后果具有辐射性且危害严重。此类犯罪辐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监管寻租与共谋、证券内幕交易、融资信息欺诈、信贷交易中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进行利益输送,且背后往往伴有金融违规经营、监管有意“放水”等情况,损害国家金融市场秩序和信誉,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外溢至实体经济。

依法惩治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要求准确适用法律法规。针对此类犯罪的专业性特征,执法司法人员要善于从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出发,提高法律条文的适用能力,严格根据案件事实证据作出符合法理和法律规范的判断和处理。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通过指导性案例为处理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提供了权威参考。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强化法律解释与案例指导力度,着力细化相关的判断依据和标准。例如,针对犯罪主体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需要重点审查公司股权结构中是否有国有资本,行为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属于管理、经营、监督国有资产的职责,并依据刑法共犯理论准确认定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的共犯;针对犯罪手段复杂隐蔽的特征,需要准确把握利用职权、利益输送、权力变现等要素,审查协议签订背景、转让价格、回购时间等要素是否异常,预期收益是否具有稀缺性、高获益性、高期待性等特征,进而厘清正常市场交易、行政违规获利与刑事犯罪的界限。

针对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的链条化特征,要尤为强调案件办理各环节的衔接。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的查办过程中,线索核查、证据固定、司法评价等环节均涉及多个部门,且案件往往伴随金融违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竞合,若各环节衔接不畅,易导致案件拖延、证据流失,甚至引发金融风险扩散。一方面,相关部门可建立“同步介入”机制,在发现金融机构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线索时,金融监管部门可先行开展合规审查,提供业务定性意见,纪检监察机关同步固定职务关联证据,避免证据收集不全面,影响后续调查;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应强化证据标准衔接,针对金融领域电子证据多、专业鉴定需求高的特点,提前商请司法机关、专业机构介入,确保收集的证据符合刑事诉讼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要求,避免因证据瑕疵影响起诉、审判环节的法律适用。案件移送环节,则需进一步明确移送标准,细化涉案财物处置、案件事实认定等衔接要点,更好实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

从长远看,有效防控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应持续深化协同治理。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背景、原因、规律呈现出错综繁复的态势,犯罪治理需要多元力量的参与,形成犯罪预防、监督监管、刑事惩治协同发力的治理模式。其一,司法机关应强化“案例释法”,在判决生效后,结合案件暴露的金融监管盲区,向金融监管部门、涉案机构制发检察建议、司法建议,推动完善监管规则和内控制度,充分发挥案件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透过个案挖掘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其二,金融机构应健全契合刑法要求与金融监管规范的合规管理体系,完善内部工作规范与实施细则,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员工警示教育,最大程度预防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的发生及其产生的金融风险。其三,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金融交易中的异常指标,及时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从源头减少相关犯罪的发生,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

(转载自《学习时报》2025年10月22日第3版)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来源:学习时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因买卖合同纠纷,爱科科技起诉杭...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杭州爱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开庭公告,案由为“买卖合同纠纷”,原告为杭州...
因买卖合同纠纷,震安科技起诉温...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开庭公告,案由为“买卖合同纠纷”,原告为震安科技...
国际中文教师职称制度优化研究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特色领域。国际中文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为来...
深桑达A筹划出售多家子公司股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朱峰 深桑达A(000032)10月22日晚间公告,为进一步聚焦主业并确保...
“车顶都没了”!山西五台山景区... 10月21日下午,山西忻州五台山景区北门进山路,一辆面包车翻车,现场13名被困者被救出。 记者从景区...
实丰文化:潘振东、李灯琪等人因... 证券之星消息,10月22日实丰文化公开信息显示,江阴卓盛纺织有限公司、天长市共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天...
因劳动合同纠纷,众辰科技起诉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众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开庭公告,案由为“劳动合同纠纷”,原告为...
原创 中... 中国对美国最大优势到底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我们的人口优势,也可能说是我们的电动车、稀土等等产业,或者...
因劳动合同纠纷,吴金建起诉友邦...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吴金建新增一则开庭公告,案由为“劳动合同纠纷”,原告为吴金建,被告为浙江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