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星期一,特朗普突然飞抵以色列,尽管他只停留了四个小时,但这短短的时间却吸引了整个中东的关注。此次出访的目的并非走马观花,而是为了支持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并推动人质交换。
当天早上,特朗普刚抵达耶路撒冷的本·古里安机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总统赫尔佐格亲自迎接,规格相当高。大家原本以为他会稍作休息,结果发现他的行程异常紧凑。在短短四小时内,特朗普先是前往以色列议会发表了演讲,然后与内塔尼亚胡会面,最后还专门去见了人质家属,整场活动围绕着“和平”展开。通过这种高密度的行程安排,显然无论是美国还是以色列,都想借停火的契机,确保局势保持稳定。
特朗普在议会的演讲颇具画面感,他提到:“今天天空平静,枪炮声和警报声都突然停止,朝阳照亮了这片终于恢复和平的土地。”他呼吁以色列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为中东地区的繁荣,让加沙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此言一出,议员们纷纷起立鼓掌,场面热烈。然而,期间也有两个左翼议员举着“承认巴勒斯坦”的标语进行抗议,最终被带走。特朗普则幽默地评论道:“效率真高。”这句话既没有让现场气氛冷场,又巧妙地揭示了以色列国内对当前停火节奏的分歧,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赞同。
在特朗普演讲之前,内塔尼亚胡也上台发言,感谢特朗普推动的加沙和平计划,并表示这将结束战争,他更称特朗普为“以色列最好的朋友”。赫尔佐格则直接表示,几个月后将授予特朗普以色列的最高平民荣誉奖,感谢他促成了停火。以色列给予特朗普如此高的荣誉,并非仅仅因为他个人的影响力,而更多是因为特朗普能够推动停火协议的达成。经过多年的冲突,以色列急需喘息,而特朗普恰好能充当这一“中介者”。
然而,这次停火背后也有一些“缓兵计”的成分。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哈马斯的解除武装等难题并没有在谈判中触及,调解方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达成了停火和人质交换协议,因为双方都不准备立即就全面协议展开谈判。这种做法虽然让停火协议首先得以落实,但也埋下了未来问题的隐患。
阿拉伯调解人指出,若特朗普能够保证以色列不再开火,他们相信可以促使哈马斯局部解除武装。然而,问题在于,以色列坚持要求哈马斯必须完全解除武装,而哈马斯则坚决反对。在停火前的10月12日,哈马斯的一位资深官员向法新社表示,美国提出的和平计划第二阶段“又复杂又难”,显然他们不打算轻易让步。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停火后的治理。特朗普提议成立一个“和平委员会”,专门负责加沙的事务,还考虑让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加入。然而,这一选择颇具风险,因为布莱尔曾支持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在中东的声誉一直不好。特朗普自己也表示,必须确保各方能接受布莱尔,否则这个委员会的作用可能会受到限制,影响加沙战后的治理。
从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的言论来看,他对停火协议的维持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加沙战争结束了,停火能够持续,因为大家都厌倦了战争。”他还强调,以色列、哈马斯以及其他相关方都承诺将会落实协议。然而,特朗普并没有提到,所谓的“落实”必须建立在没有任何矛盾爆发的基础上,而现在最核心的“缴械”问题仍未解决,这使得协议的稳定性像没有扎紧的口袋,随时可能出现裂缝。
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停火是否能够持续几天,而是它能否保持长期稳定。仔细分析,停火协议的背后有三个大隐患,任何一个问题爆发,都可能让停火彻底破裂。
第一个隐患是哈马斯和以色列在缴械问题上的分歧。以色列坚持哈马斯必须完全解除武装,否则无法确保安全;而哈马斯则将武装视为生存根基,绝不松口。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曾经的几次停火就因为这一问题谈崩。如果这次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停火的前景堪忧。
第二个隐患是和平计划第二阶段的执行难度。该阶段的具体内容至今未公开,只知道哈马斯认为它非常复杂且难以接受。即便未来达成协议,执行过程也将面临重重挑战。加沙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但以色列仍对加沙实施封锁,物资无法顺利进入,这使得重建几乎无从谈起。如果加沙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停火的耐心可能会很快耗尽,矛盾再次激化。
第三个隐患是国际社会的“观望”态度。美国主导了这次停火,但并没有承诺长期介入;欧盟虽然支持停火,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帮助方案;而俄罗斯和中国则更多地呼吁尊重巴勒斯坦的权益,却没有实际参与监督。显然,没有大国的强力介入,光靠以色列和哈马斯自己的努力,若出现问题,缺乏有效的调解机制,冲突很可能再次爆发。
总的来说,尽管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停火让枪炮声暂时消失,人质得以交换,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中东和平从来不是一纸协议能够实现的。特朗普短短四小时的访问和卡塔尔的“缓兵计”只是为双方争取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果要让特朗普所说的“历史性黎明”真正到来,仍然需要解决缴械、重建和国际监督等关键问题。否则,眼前的和平可能只是下一次冲突前的“中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