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11岁女孩的妈妈李云发现孩子在某潮玩App上购买了500多元的卡牌,当她申请退货退款时,竟被卖家要求上传一段“家长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时长需达5分钟且不能停顿。事件引发热议后,平台回应称所谓“未成年退款须知”是互联网流传的梗图素材,并非官方规则。
在该事件的评论区,许多声音批评家长未能尽到监护责任。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认同卖家做法的观点。必须承认,家长是未成年人监管的第一责任人,保管好支付密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同时,商品拆封后影响二次销售,的确会给卖家带来实际损失,这也是现实的难题。把手机当作“电子保姆”、对孩子的消费行为一无所知,这样的失职,确实值得每一位家长警醒与反思。
我们理解网友的看法,也体谅商家的处境。但理解这一切,绝不意味着可以认同以暴力羞辱作为解决方案的行为。要求一位母亲殴打自己的孩子,并将过程录制成视频,时长精确到分钟,耳光声必须清晰,早就超出了正常维权的边界。这更像是一种人格侮辱和精神霸凌,是逞一时之快的恶劣发泄。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在制造新的、更深的创伤与矛盾。
事实上,这类纠纷完全可以有更合理的解决方式。例如,平台可以建立更清晰的纠纷处理机制,引入违约金制度来平衡卖家损失;家长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更应以此为契机教育孩子。所有这些,都应建立在文明与理性的基础之上。
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家庭、学校与社会需要共同构建一个引导与保护的环境。而“扇耳光换退款”的极端要求,在破坏这种环境。我们必须坚定反对,因为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默许暴力成为一种选项,更不能容忍它成为一种被讨论的“条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