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同比增长5.5%。这不仅是宏观经济的成绩单,更直接关系着市民的日常生活。GDP增长背后,是就业的稳定、收入的增长和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
政策红利让消费更从容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同期持平,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比。与此同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2.77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的背后,以旧换新、消费券等政策正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点燃市民消费热情,优化升级消费结构,为市场注入活力。这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今年国庆节前,市民姚先生住回了焕然一新的家。经过近4个月的翻修,这套房龄不小的“老破大”有了新面貌,智能又舒适。亲朋好友走进新家,问起装修花了多少钱?他伸出一只手:“总共50万元。但因为有国补加上市补,我省下了将近5万元。”
中央空调、地暖、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电视机、全屋定制,还有各种建材,姚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产品统统享受到了消费补贴,林林总总加起来,约有5万元。这些“真金白银”的补贴,让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政策红利。
“装修过的人都知道,尽管一开始就做好了预算,但过程中很容易超支。”他说,因为有消费补贴,家电、建材等产品的实付金额降低了,反而觉得预算比较宽松。“买中央空调省下来的钱可以添置一台洗碗机,这样的消费体验太棒了!”
政策红利不仅覆盖家电建材领域,还通过消费券辐射到了餐饮、零售、文旅、体育等多个场景。今年中秋节,“80后”乔女士提前订好了新雅粤菜馆的位子,一家六口吃了顿团圆饭。她告诉记者:“父母本来不愿意,想要实惠点在家吃,听说我中了‘乐品上海’餐饮券,消费满1000元可以立减400元,立马开始研究菜单。最后我们点了一桌子特色菜,总共1100多元,用券后实付只有700多元,大家都吃得很满足。”
平稳的物价让市民消费更安心,精准的政策举措则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如今,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愈发浓厚,消费市场的暖意,正成为上海经济稳步发展的生动注脚。
民生投入织就幸福网
与此同时,上海三季度GDP逐步增长的稳健态势,正转化为市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善。从老旧小区的硬件提升,到托育服务的精准供给,还有家门口的小菜场变得颜值更高、烟火气更暖……经济发展的坚实底气,变成民生投入的“真金白银”,织就一张覆盖全城的幸福网。
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宛南六村,墙体开裂、外墙高坠、路面积水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机动车“停车难”、垃圾厢房面积小等设施设备老旧问题也日益凸显。得益于徐汇区“三旧”变“三新”工程,这个小区有了新面貌。
宛南六村居委会书记孙嵘捷介绍,小区43个单元楼道已实现“全覆盖”加装电梯,楼梯、地坪、管线、晾衣架、雨棚、空调机罩等设施设备也实施了更新改造,统一样式。“小区品质提升不少,走进来看完全不像四十几年的‘老破小’。”租住在宛南六村的居民说。
家长们的“看护难”也在民生投入中得到缓解。“孩子放在暑托班,比一个人在家更让人放心。”静安区家长刘女士说,对于双职工家长而言,暑托班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安心”。今年上海16个区和临港新片区共有778个爱心暑托班点位,课程涵盖科普、艺术等多元内容,有效填补了假期看护空白。
“现在买菜像逛公园,环境亮堂,菜价还透明!”浦东新区三林镇居民闵女士的感受,道出了标准化菜场改造的民生温度。她常去的三林书房市集,前身是18年未大修的老旧农贸市场。改造后,这里划分出清晰的功能区域,新风系统让空气清新,电子屏实时滚动蔬果均价,AI秤能打印带追溯码的小票。水产摊主老楼笑着说:“环境好了,老主顾全回来了,客流量比以前涨了三成。”
暖心的民生答卷绘就幸福底色。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民生投入的丝线串联成网,让城市的温度浸润在日常烟火中,也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