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17日从市司法局获悉,近年来,该局全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平台建设、服务融合、基层服务及业务提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贵阳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超1800个,打造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在服务环境、设施功能和管理制度上全面升级。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实体平台累计接待咨询超10万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法律服务。
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深度融合与协同服务,形成“一网覆盖、多端可达”的服务网络。群众既可选择线上“一网通办”、热线即时咨询,也能通过线下窗口办理,各平台优势互补。近五年来,全市公共法律服务机构通过12348贵州法网平台协同办理各类案件9100余件。同时,设置的智慧法律服务亭提供全天候智能咨询和远程视频服务,填补了“8小时外”的服务空白。
通过建立遴选培训、经费保障、考评退出、动态管理“四项机制”,保障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规范、持续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充分发挥咨询员、宣传员、培训员、调解员、护林员“五员”作用,推动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近五年来,全市村(居)法律顾问提供各类法律服务11.5万件,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通过组建专业律师库、建立补贴激励机制、强化案件质量评查、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等举措,提升案件质量。推行“全市通办”、“容缺受理”、线上申请等,大幅压缩办理时限,基本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审查、当天指派”。近五年来,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万余件,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1亿元。
此外,市司法局秉持“主动服务、倾斜保护”原则,在全市各级服务窗口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的“三优先”服务;对特殊群体申请法律援助,免于核查经济困难状况,直接受理;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体,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办理”服务;对非核心申请材料,采取“先受理、后补缺”的方式灵活处理。
下一步,市司法局将持续突出“精准化”服务,加强对不同群体、区域法律需求的调研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优化便民措施,强化质量监管,做优“一站式”服务,打造“精品化”品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培育精品项目和典型案例,提升服务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记者 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