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资终于拿回来了,感谢仲裁员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9月16日,在莆田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成功调解的一起劳动纠纷现场,一名申请人由衷感慨道。这样的场景,正是莆田市人社局青年仲裁员们的工作日常。
劳动争议无小事,每一起案件都连着职工的生计、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市人社局以“送政策、优服务、解难题”为目标,发挥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青年仲裁员作用,开展“青”情服务系列活动,持续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青年仲裁员队伍,正用专业与担当,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
精准服务解难题
“仲裁员带我们梳理规范用工细节,比自己琢磨效率高太多了!”莆田国投云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人事负责人陈小芳说。
不久前,莆田市人社局组织召开“政策入企”现场座谈会,青年仲裁员们围绕企业用工台账、劳动合同订立、工时休假等高频问题,逐条分析、深入讲解。在互动环节,与会企业管理人员纷纷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这样的“政策入企”活动,青年仲裁员们已开展20多场,挂钩服务企业70余家。从三棵树涂料到中海福建天然气,从国投云信到天怡现代农业,他们以“点单式”辅导精准破解企业用工的“模糊地带”。
除了线下服务外,青年仲裁员还开通线上专线,月均解答企业咨询30余次,并通过每周推送案例解读,帮助企业增强用工守法意识。
柔性调解促和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劳动仲裁模式面临新挑战。为了提高仲裁效率,降低维权成本,莆田市人社局积极探索创新,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青年仲裁员一站式调解中心”。
“仲裁员调解有专业有技巧,及时介入缓和了我们和员工的矛盾,省去了公司专门跑开庭的麻烦。”政通智慧公司人事负责人谈起此前一起调岗纠纷时表示。当时,因合作项目到期涉及员工调岗,部分员工提出异议。青年仲裁员主动介入,先给双方“降温”,再逐条分析相关法规,最终促成调解。
今年前三季度,“青年仲裁员一站式调解中心”以“法理情”交融的柔性智慧,成功调解纠纷9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3%,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7个工作日。
该中心还创新推行“绿色仲裁”模式,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工伤案件,坚持“调解优先”“能调尽调”原则,立案前主动联系双方,告知赔付标准,对接社保部门,促成和解协议签订并督促履行,高效化解工伤赔付争议,减轻企业和职工诉累。
聚焦民生护权益
针对新就业形态用工难题,市人社局建立“新业态用工一站式处理中心”,以青年仲裁员为主力,通过走访外卖配送、新媒体等企业,摸清用工形态,设立维权窗口,提供“一站式”咨询与援助。
不久前,外卖配送员在陈小平送单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维权无门。在“新业态用工维权窗口”,青年仲裁员帮他梳理证据、对接企业和保险公司,最终获得赔偿。
农民工欠薪问题关乎民生底线与社会稳定。依托“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青年仲裁员对欠薪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开庭、优先裁决”,并联动住建、法院等部门协同发力,近年来已为60余名农民工讨回工资150余万元。
劳动仲裁工作涉及大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且劳动关系复杂,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青年仲裁员们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利用各种平台钻研法律法规,关注政策动态,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莆田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陈向东表示,下一步,该院将继续深化“青”情服务,拓展政策覆盖面,提升调解效能,特别是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让“法治护航”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真正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吴琪娜 李琳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