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地址、假证照、虚构的门店信息……“幽灵外卖”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着外卖行业的生态。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该《规定》要求,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规定》明确“一证一店”的经营模式,要求取餐地址与经营资质载明的经营场所一致。同时,为“无堂食”商家加注专属标识。
我国每天有超过1亿笔外卖订单,对于5.45亿外卖用户来说,“舌尖上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整治“幽灵外卖”,需要社会共治。
平台应强化审核把关,运用技术手段对商户资质开展多维度核验,确保入驻商家证照资质真实有效。《规定》第九条,平台提供者应当结合实际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和机制。《规定》倡导配送人员参与社会监督,发现店家的食品安全相关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线上检测和线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
同时,消费者自我保护不可或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尽量选择熟悉的实体店铺,对那些照片过分完美、销量和评分高得离谱的店铺保持怀疑态度。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反映。
“舌尖上的安全”从来不是“独角戏”。平台、监管部门、消费者三方联动,让每一份外卖都能追溯到阳光下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