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杜方奇)10月16日,枣庄市召开《枣庄市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新闻发布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恒及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条例》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准备情况。据悉,该《条例》是枣庄市首部聚焦企业技术改造的地方性法规,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法治根基。
立法瞄准三大需求,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发布会上,孙恒副主任指出,制定《条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法治保障的现实需要。当前,枣庄正聚焦 “强工兴产、转型突围” 目标,深入实施技改提级行动,但企业技术改造仍面临科研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短缺、金融保障不足等问题。《条例》的出台,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固化为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措施,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从具体内容来看,《条例》共五章三十八条,涵盖总则、推进和实施、服务和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紧扣 “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主线,既对标国家产业政策,又立足枣庄传统产业实际。其中,“推进和实施” 章节明确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方向,鼓励设备更新、数智融合、产学研合作及产业链协同;“服务和保障” 章节从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着力解决企业 “融资难、用地难、转型难” 问题;“法律责任” 章节则通过明确奖惩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四大特色凸显亮点,精准赋能企业转型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在制度设计上聚焦企业痛点,呈现四大特色亮点。一是坚持公平公开,广泛征求企业、人大代表、专家等意见,确保所有企业享受平等政策保障,同时要求政府公开发展规划、优惠政策,推动政策精准直达,特别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 “投入小、见效快” 的微技改。二是明确转型方向,结合枣庄产业实际,细化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等重点领域要求,如支持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链协同。三是优化审批流程,衔接国家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要求相关部门简化手续、压缩时限,同时规范项目信息报送,确保项目 “快落地、快投产”。四是强化保障力度,从财政资金奖补、金融产品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环节发力,破解企业转型瓶颈,如探索专属金融产品、建立技术改造服务商联盟,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
立法过程严谨务实,凝聚多方智慧力量
据介绍,《条例》制定过程充分体现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原则。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 2025 年重点立法项目,成立由主任任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立法调研、意见征集、修改论证等工作。立法团队先后赴市中区、滕州市等多地开展调研,召开制造业、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等专题座谈会,听取企业代表、基层执法部门意见;赴株洲等地学习先进立法经验,确保制度设计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
在意见征集环节,《条例》草案通过《枣庄日报》、枣庄人大网等平台全文公布,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建议,累计召开论证会、研讨会 20 余次,开展集中修改 29 次,充分吸纳企业、人大代表、专家的合理建议。2025 年 8 月 25 日,枣庄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9 月 26 日,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最终形成这部贴合枣庄实际、凝聚多方智慧的地方性法规。
多部门协同推进实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发布会现场,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实施准备工作。市委依法治市办将推动配套制度细化,开展涉企政策合规性清理,构建与《条例》衔接的政策体系;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跨部门联合执法模式,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作为主管部门,市工信局将从三方面推动《条例》落地: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解读《条例》,实现规上企业培训全覆盖;二是细化落实举措,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分解法定职责,构建市、区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年均滚动实施 500 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 400 个以上;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创新 “微技改” 支持政策,组织贷款贴息和设备奖补申报,开展 “标杆游学”“数转赋能行” 等活动,破解企业 “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 难题。
孙恒副主任表示,《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为枣庄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坚实法治支撑。下一步,全市各部门将以《条例》施行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为枣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