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将于12月18日启动封关运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0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和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在海口联合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示,封关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封关后享受“零关税”的商品,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低税率”的措施将覆盖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超过1100个鼓励类产业的企业,以及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所有行业的高端、紧缺人才均可享受个人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
01
即将进入“全岛封关运作”新阶段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海南岛迎来旅游热潮,中免集团海南区域的六家门店累计接待顾客超45万人次,总销售额突破8亿元。
中免集团的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海南自贸港离岛免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全力建设的战略背景下,中免集团海南区域以“首店、首发、首秀”为核心的“首”字经济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先后与全球1000多个知名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年预计新开业品牌98家,涵盖珠宝腕表、护肤彩妆、时尚运动、国潮美妆、3C数码等品类以及餐饮零售复合业态。
海南自贸港建设已经从“顺利开局”到“成型起势”,即将进入“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
“最近几年,海南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上的改善程度非常大,在税收、市场准入和贸易便利化上都有很多利好政策和措施出台,比如为促进贸易便利化,出台了一系列跨境资金自由结算和降低物流成本的支持举措,‘双15%’的税收政策、‘零关税’扩容和加工增值免关税更是让企业和个人切实受益。”中国寰岛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天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与内地相比,海南在特定领域如教育,开放程度更高,允许境外大学独立办学,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是最短的。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王斌在见面会上透露,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首个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出台实施,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岛,海南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区域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
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海南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海南海药董事长王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海南省对鼓励类产业企业(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对于部分货物享有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生产的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未来,随着业务的开展,将会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海南自贸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培育发展生物制造、医美、特医食品、数字疗法等新兴产业,支持中药传承发展,支持搭建研发创新、中试研究、检验检测等产业平台,并按照产品不同发展阶段分别给予资金支持。未来将对公司研发的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高端生物药以及中药产品将带来利好。同时依托博鳌乐城先行区特许药械政策,缩短全球创新产品在国内的上市时间,将有利于公司下一步引进更多国外优质创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王建平说,自贸港政策为医药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公司未来国际化的战略布局和市场开拓提供政策支持。
02
步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期
“全岛封关运作后,享受‘零关税’的商品增加到约6600个,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进口设备的企业可节省约20%的进口税收成本。‘低税率’政策方面,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超过1100个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企业,可享受新增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所有行业的高端、紧缺人才均可享受个人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海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蔡强在见面会上介绍说。
见面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下旬,海南省的“零关税”三张清单,进口货值270.6亿元,减免税款50.9亿元;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累计内销110.8亿元,免征关税8.6亿元;实施“零关税”药械申报总货值2.72亿元,减免税款约3469万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将不仅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比如:封关运作后,享受“零关税”的商品增加,会降低企业进口设备的进口税收成本,助力海南经济发展;还会促进开放水平提升。比如:实施更加优惠的“零关税”政策、更加宽松的贸易管制、更加便利的通关措施,会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更会促进营商环境改善。比如:这几年,海南自贸港通过建立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厅,负责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封关运作后,随着开放水平提升,营商环境会进一步改善。
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王奉利在见面会上透露,目前,海南省8个对外开放口岸和10个“二线口岸”基础设施及查验设施设备已基本完备,64个反走私综合执法站进驻运行并配备了专业力量。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智慧监管平台等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实现与口岸联调联试并始终保持热备状态。9月15日,海南已经开展了“二线口岸”试运行工作。
在王天霖看来,建设海南自贸港需要久久为功,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全球贸易和需求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出台的制度及政策需要实践和磨合,对各个领域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的引育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监管协同等问题。
“我们要有充分的决心、信心和耐心,要看到海南自贸港最大的红利是制度型开放,其政策红利一定会惠及区域经济、企业和本地居民。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包括人才引育、合规监管、加强部门协同、基础设施利用优化供应链等。总之,海南自贸港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要精准对接政策,聚焦产业,强化能力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卫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自贸港建成后要进一步强化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以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为重点的政策制度体系,在全面推进各项政策制度落实的同时,选取重点产业全链条全环节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集中全省力量打造一两个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标杆产业,以充分彰显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效,进一步提振经营主体投资海南的信心。与此同时,加快构建效率更高、灵活性更强,鼓励试错容错,能够及时化解风险的“韧性”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海南自贸港应对国际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