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主论坛上发言。
林尚立说:“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研究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现象,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但是我无论作为校长还是作为学者,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困惑。”
他表示,作为一名校长,自己在中外交流的过程当中观察到,如何理解、认识今天的中国,如何解释和说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中国之问”不仅在政界、商界,也在国内外学术界被广泛关注。
同时,林尚立认为,作为一名研究中国政治的政治学学者,他也面临着很大困惑,要如何向世界的学者说明与解释中国的政治。
林尚立认为,实际上这两个困惑是联系在一起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深入到中国的场景当中,只有回到“中国的场景”,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如何走到今天,以及中国的结构、组织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走向。
他解释说,“中国的场景”由三个客观存在的维度构建。
第一个维度是时间的维度,也就是常说的中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历史,但其中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中华5000年文明未曾中断,对于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二,5000年文明也铸就了中国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精神内涵,全国上下都在探索中华文化的魂脉和基因具体是什么?第三,5000年文明有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历程,所有国家也都经历过这一阶段。但不同文明转变的历程和逻辑不同。不能用西方古代到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体系解释中国现代发展的内在逻辑,需回归中国场景。5000年的中华文明构建了中国的底层逻辑和底层结构,需系统深入研究,因此进入中国场景成为当下中国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第二个维度是空间的维度。中国是超大规模社会,有独特优势,也面临中等、小型国家不会遇到的问题,且存在独特结构,如社会结构的 “多元与一体”、国家结构的 “中央与地方”、政治结构的 “民主与集中”、经济结构的 “政府与市场”、发展结构的 “局部与全局”、治理结构的 “国家与社会”。西方理论对这些问题的逻辑基于非超大规模社会经验,无法直接用于解决中国问题。中国能保持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在于其各类结构有自身有效逻辑,这些逻辑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需学者重新挖掘,这对理解中国、学术创新及开辟新研究领域均有价值。
制度是第三个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人类文明成就与中国探索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文明形态、文明生命体,将其视为新文明生命体,就能更科学、创造性地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对中国而言,既是社会制度,也是生存方式、发展形态与文明体系。通过这个制度,中国实现了现代化与大国治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有效,期间,不仅开辟了新的道路,更展现出新的文明形态。
林尚立表示:“如果今天研究中国学的时候能够跳出既有的知识结构,真正从中国的事实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场景,把它看成一种新的文明生命体来理解和把握,我相信我们的学术可能会有更多的创造,人类的知识有更多的丰富和发展。”
他总结说:“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到‘中国的场景’当中,从时间、空间、制度的维度,把中国作为一个新的文明生命体、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来理解和把握,重新以更大的视野、更宽广的眼界以及更专业的态度来理解和把握它,我相信中国学一定会给世界、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