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开放发展最坚实的底座。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紧抓开放发展机遇,着力推动法律服务业特别是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提升,通过高标准平台建设、深层次国际合作、精准化产业服务等举措,加快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集聚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高起点筑平台,
打造产业服务“强磁场”
“依托这里的优质资源与高效协同的工作链条,我们保障涉外案件办理的全流程无缝衔接、顺畅沟通,极大提升了法律服务效率。”入驻法服中心2年多,江苏久宣律师事务所主任沈农深有感触。
作为园区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的核心引擎,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已吸引50余家国内外知名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构建了集仲裁、公证、鉴定、诉讼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法律服务生态。苏州国际商事法庭、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等全链条争议解决机构齐聚于此,有效帮助企业降低跨国经营纠纷解决成本。
优化涉外法律服务供给,不止于资源要素的集聚,还要在“增值”上做文章。涉外法律服务站是园区“涉外法服伙伴行动”品牌项目的载体之一,截至目前,3个站点已安排92批175名精通外语的律师提供公益咨询服务,并围绕赴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投融资法律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为企业出海精准护航。
在今年新设立的南岸新地涉外法律服务站中,一场“出海无忧:跨境经营三大法律风险实战课”宣讲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法律专家手把手帮助我们,心里更有底了。”参加活动的某企业法务表示。
紧扣“623”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园区创新构建的理想系列品牌矩阵已然枝繁叶茂。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打造“理想·月月谈”“理想·大讲堂”等常态化交流平台,今年举办活动13场,联动特色产业园,推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ESG等四大新兴产业法律问题图谱,方便企业精准预防风险、寻求法律服务。同时,“理想·法律服务机构孵化器”引入的星衡平、银十、共道云等多家商事调解机构上半年受理调解案件超2.6万件,履行金额达1.1亿余元,高效化解涉外商事、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等纠纷。
当好“探路者”,
拓展国际服务“朋友圈”
苏州工业园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为企业出海的护航者,园区法律服务业正以“探路者”姿态助力企业挖掘全球合作机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组织律师参加“新加坡公约周”活动,推荐代表出席第三届中国—新加坡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促成园区律师协会与新加坡律师公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到接待新加坡律师公会代表团、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总裁一行来访,共同揭牌“国际商事调解人才培训基地”;从引进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到推动海外服务窗口运行,立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优势……在一次次“双向奔赴”中,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法律服务界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为更好链接新加坡资源,园区推动海外服务窗口实体化运行,广泛对接新加坡当地企业、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及企业商会等,提供多种新加坡在地服务,提升赴新企业“一站式”落地服务的实效。
破解“成长烦恼”,
构筑人才储备“蓄水池”
园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对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破解涉外法治人才紧缺这一“成长的烦恼”,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所需。
2024年3月,园区与新加坡律师公会携手启动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律师合作交流项目,为园区涉外法治人才打开了跨境学习与实践的窗口。作为园区第三批赴新加坡跟班交流的律师,北京市盈科(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思鑫与江苏益友天元律师事务所律师项伟分别入驻新加坡FOXWOOD律师事务所、新加坡立杰(Rajah & Tann)律师事务所学习。在为期3个月的实训中,跟班律师深度参与国际法律文书撰写、跨境诉讼策略制定等核心业务。其间,黄思鑫协助团队获得一起中新合同纠纷案件的客户委托。
据了解,该交流项目已组织3批7名优秀涉外律师赴新加坡等国际知名律所实训。“新加坡法律执业环境高度国际化、专业化,其严谨的案件管理流程、高效的团队协作机制以及前沿的法律科技应用,令我受益匪浅。”黄思鑫如此感慨这段“能量拉满”的沉浸式研习之旅。项伟也深感这次经历突破了个人的“舒适区”。
截至目前,园区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4人、“江苏省涉外律师人才库”15人、“苏州市涉外律师人才库”22人,数量居于全市前列。苏州市头部律所资源在园区高度集中,深耕涉外领域的律师事务所业务范围触达全球多地。
未来,园区将持续完善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加速实现从法律服务资源“集聚地”向涉外服务能力“输出地”和“示范地”跃升,助力建设“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的苏州国际法务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苏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