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黔东,千里沃野,绿意十足。从梵净山到锦江河,山水之间尽是绿色铜仁的壮丽风景。
碧江区沿江步道广场上,音乐准时响起;健身器材区,老年人们有序使用健身器械;平坦步道旁,家长和孩子们追逐嬉戏……
鸳鸯湖航拍。李鹤 摄
日出时,石阡县枫香乡的鸳鸯湖迎来了一年中最富诗意与灵动的季节,云雾霞光蒸腾弥漫,湖光山色间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大龙开发区涉锰、涉钡、涉汞系列企业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置,锂电池得到循环利用……
铜仁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这片土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森林覆盖率达66.2%,229条河流遍布于山岭间、掩映在茂林中,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赋予铜仁山水独特魅力。
近年来,铜仁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厚植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确立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建设“七个生态”、发展“六大生态产业”等具体路径。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毕竟只是概念,想要落地,还有众多深层次的问题待破解。保护修复生态,促进“两山”转化,离不开改革创新。
铜仁市坚持制度先行,先后制定《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在梵净山保护中,创新建立“联防联管联治”网格体系,覆盖周边3县69村,设立专属“生态法庭+警务区”模式,形成司法与执法闭环。2024年,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典型做法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保护成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梵净山风光。
生态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山育林”,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系统工程。铜仁深谙此道,在梵净山区域建设生态廊道7条,为黔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迁徙交流构筑了关键的“生命通道”。
面对石漠化难题,跳出“头痛医头”的旧模式,创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技术让“石头山”重披绿装。
针对历史遗留的锰污染问题,铜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涉锰的矿、企、库、站实行“四个一策”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通过淘汰关闭、停产整合、升级改造等措施,松桃自治县的锰产业已逐步实现绿色转型,曾经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景象不复存在。
这些制度“硬约束”,不仅为生态“留白”、为未来“储值”,更以刚性力度擦亮了铜仁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如今的铜仁,正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算经济账,也算生态账,新能源产业与山水资源、文旅产业形成合力,“含绿量”攀升,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葛永智
一审田勇
二审杨聪
三审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