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荆棘处 寻法治微光。仲秋时节,室内微凉。说起过去的故事,胡敏琴娓娓道来。
时间回到4年前,桐梓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调解室内,2021年的春天带着迟来的暖意。当尘肺病患者老李颤抖着签收45万元赔偿款时,这个被病痛与维权消耗了9年的汉子突然蹲在地上,捂着脸发出沉闷的呜咽。
胡敏琴律师。
胡敏琴静静递过纸巾,窗外黔北的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如同她一直追寻着的法治理想——时而清晰如刃,时而朦胧如诗。
从荧幕到现实的跋涉
2002年的桐梓县狮溪镇,电视机里正重播一部律政剧: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蒙冤者撕开裂夜。14岁的胡敏琴攥紧拳头,仿佛能触摸到那种以言语为剑、以法理为盾的力量。然而后来的高考放榜,法律专业的志愿全部落空,现实的冷雨浇透了少女的炽热梦想。
“那就自己凿一条路出来。”胡敏琴在西安一所民办院校读书时候,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备战自考。西北政法大学的自考毕业证成为她叩开法律之门的砖石——2010年10月,大学毕业后,经历2个多月的短暂待业后,她就通过考试,成为桐梓县人民法院的临聘书记员。
胡敏琴的工作台。
褪去荧幕赋予律师职业的浪漫光环,这里是法律生涯真正落地的第一方土壤。国徽高悬,法槌庄严,褪色的木地板被无数步履磨得发亮,空气里弥漫着卷宗纸张特有的陈旧墨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气息。
胡敏琴的工作台是审判庭的延伸。指尖飞快地在速录机上跳跃,将唇枪舌剑的辩论、声泪俱下的控诉、冷静克制的法理阐释,一字一句凝固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字。
她整理堆积如山的卷宗,那些泛黄的诉状、褶皱的证据照片、冰冷的鉴定报告,不再仅仅是纸页,而是一个个被生活撕开裂口的故事——为几垄地界争执不休的邻里,被拖欠血汗钱而满面风霜的民工,在破碎婚姻中争夺孩子抚养权时眼神绝望的父母……
在这里,胡敏琴用2年的时间,见证了法律条文如何在现实的沟壑间艰难跋涉。她看到法官如何在一团乱麻的纠纷中抽丝剥茧,如何在情、理、法的天平上反复斟酌。她记录下胜诉者的如释重负,也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败诉者眼中的不甘与泪水,以及那些因证据不足、时效已过、程序瑕疵而无法抵达正义彼岸的深深遗憾。
当2年后她离开法院,走向律师岗位时,背包里不仅装着娴熟的记录技巧和对诉讼流程的烂熟于心,更装着对司法权威的敬畏、对程序正义的执着,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最深沉的理解……这为她日后以法为犁,深耕黔北,奠定了最坚实的精神基石。
于荆棘处 寻法治微光
从律师助理,到实习律师,再到执业律师,律所主任。从2012年11月至今,贵州名城(桐梓)律师事务所,成了胡敏琴的职业依托和心灵港湾。
卷宗堆叠的深夜与乡间跋涉的清晨,都在无声重塑那个荧幕前的仰望者:“真正的法庭没有聚光灯,只有泥泞路上跋涉的身影。”胡敏琴说。
2016年,当老李被诊断为尘肺病三期时,4年前被迫离开煤矿的伤口再度生痛。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伤认定,矿方轻蔑的“证据呢”像巨石压来。
向当事人了解情况。
胡敏琴一头扎进尘封的工资条与工友证言中,从桐梓劳动仲裁到重庆两级法院,3年拉锯只为确认一纸劳动关系。赔偿诉讼又历经仲裁、两审,当终审判决落定时,胡敏琴和老李都长出了一口气。
“法律程序像盘山公路,绕得再远,终要抵达真相的顶峰。”他们抚过判决书上凹凸的钢印,如同触摸正义的脊梁。
而另一起案件同样另胡敏琴印象深刻:那是2022年寒冬,初三学生小陈在居家隔离期间被邻居持棍殴打致骨折。公安机关因“证据不足”未予施暴者处罚,少年眼里的光渐渐熄灭。
胡敏琴接手该案后,调取监控、寻访目击者,在伤情鉴定与现场痕迹中重建真相链条。与办案民警的多次沟通中,她将法律条文化作“手术刀”:“《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写得明白——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必须受罚!”3个月后,公安机关撤销原决定并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
党建引领,凝聚法治“红色力量”
“律师的战场不仅在法庭,更在矛盾萌芽的土壤里。”胡敏琴说。
担任65家单位法律顾问期间,她将大量纠纷化解于诉讼前:在农民工欠薪现场,她手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与企业负责人逐条对照;面对10年上访户,她连续3周登门解读政策,最终用调解协议解开心结。
2020年担任律所主任后,胡敏琴更是将“党建促所建”作为律所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她的推动下,律所党支部探索出“三色目标”工作法——坚持思想引领,以学铸魂筑牢政治底色;坚持实践引路,以学增智凸显职能特色;坚持公益引航,以学促干提升发展成色,让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
胡敏琴深知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她创新建立周四固定学习日,采取“个人自主学+集中讨论学+分享交流学+现场体验学”等形式,组织全所成员深学细悟党的科学理论。2021年,律所濒临解散危机时,她带领全体律师到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集中观看《天渠》《革命者》等爱国主义影片,用红色精神凝聚人心,最终扭转困局。
她坚持把党支部建设融入律所治理全过程。优化完善党支部监督机制,将考评考核、重大财务预算等纳入党支部监督内容,实行党支部“一票否决”,真正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我们要让党建成为律所发展的‘红色引擎’,而不是‘装饰品’。”胡敏琴说。
在她的带领下,党员律师先锋队每月走进乡镇大集:松坎镇的菜场边,他们用方言讲解土地承包法;元田小学的课堂上,“身体权利小卫士”游戏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律所还与燎原镇蟠龙社区合作建立“名城星期三”党建联谊示范点,派驻党员律师带头包保楼栋,参与政府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及群众纠纷化解数百次。
公益事业是胡敏琴践行初心的重要阵地。她推动律所设立“名城公益专项助学基金”,将律所收入的1%用于支持公益助学。至今已按每月500元标准资助3名贫困大学生,捐资8000元助力元田小学优化教学设施。“法治种子要发芽,先得让希望的苗圃有光。”她说。
2018年9月,贵州名城(桐梓)律师事务所被确立为“全国律师行业党委办公室联系点”;2019年7月1日,律所党支部被中国共产党全国律师行业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2019年7月1日,律所党支部被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律师行业委员会表彰为“贵州省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
党建引领凝聚法治“红色力量”。
胡敏琴也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律师行业“优秀党务工作者”、桐梓县“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桐梓县名支书工作室”。2025年3月,胡敏琴还荣获贵州省律师行业“头雁引领”律师称号。
夜幕垂落娄山关,胡敏琴办公室的灯总亮至深夜。卷宗上的批注密密麻麻,窗玻璃映出她伏案的侧影,与远处连绵的群山轮廓重叠。
10多年前那个在电视机前悸动的少女或许不曾想到,她追寻的真理之光既在慷慨激昂的台词里,也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里。从个人维权的执着坚守,到党建引领的集体奋进,胡敏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法律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文/曾律轩、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