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从“卖产品”向“卖方案”的关键转型,迎来国家级政策强力护航。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正式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下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8年的三大核心目标:完成20项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为制造业价值跃升划定清晰时间表与路线图。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绝非简单的“制造+服务”叠加,而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企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路径,更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这一定位,直指传统制造业长期面临的“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痛点。
从发展基础来看,服务型制造已在我国形成初步优势。《中国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2024)》显示,2018—2023年我国该领域发展水平持续攀升,浙江、广东等15个省份率先形成领先格局——仅浙江一省,就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73个,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排头兵”。
但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典型模式在不同行业领域应用不均衡、统计监测难度大等问题,仍制约着服务型制造的规模化推进。针对这些痛点,《方案》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路径”双向发力,通过七大主要任务与三大专项行动,为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构建起完整的支撑体系。
搭建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系
为系统性推动服务型制造落地,《方案》从七大维度部署核心任务,形成“靶向破题、层层递进”的转型框架:
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方面,《方案》提出,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协同交付部署、智能运营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面向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业智能技术攻关联动。同时加快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典型模式升级,探索模型驱动研发等新模式,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打破发展瓶颈。
《方案》明确,要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字化,加强中试能力体系建设;发展工业设计,推动工业设计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相结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体系化培育面向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同时,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深化产融对接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在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上,《方案》强调“分类施策”,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及安全生产领域,推动典型模式普及。加大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明确强化“数字底座”支撑,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打通服务型制造政策落地的实操路径
如果说七大任务是“顶层设计”,《方案》提出的三大专项行动则是打通政策落地的“实操抓手”。
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被置于优先位置。《方案》明确,要建设“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平台,同时面向园区、产业集群打造共享工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满足设计研发、检验检测等共性需求。
河北融钢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的实践已印证这一模式的价值——据《沧州日报》报道,该企业通过共享供应链平台开展集采集销,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上游原材料,直接帮助下游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超5%,实现“资源集约、互利共赢”。
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则聚焦“标杆引领”。《方案》提出,培育打造100家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50个领军品牌。探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体系建设。建立服务型制造品牌评价体系,总结推广优秀品牌培育典型案例,鼓励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则着眼“需求导向”。《方案》明确,要打造三大类场景:面向生产需求,围绕设计、采购、生产、物流、运营、售后等环节,创新智能仓储、产线集成、运营监测等工业服务场景;面向消费需求,围绕衣、食、住、行、健康、文化等领域,结合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打造智慧生活场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地方政府、央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联合创新、优秀场景推介、举办场景展示体验活动等方式,加强融合应用场景供给,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