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美关系出现异动。中国对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稀土技术出口管制、锂电池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将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这些措施引发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烈反应,他像个泼妇一样在社交平台上指责中国,并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同时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图源:纽约时报)
中美关系为何骤然紧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美国及其盟友在高科技等领域持续打压中国,中方为反制美方,采取了一系列对等措施,这些措施击中了美国的要害,导致双方矛盾激化。过去几个月,中美虽在多轮经贸磋商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美方并不满足,还采取了如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等小动作,使得中美经贸一直处于边打边谈的状态。可以说,此前中美双方达成的成果比较有限和脆弱。
2025年10月10日,山东青岛,货轮正在装卸集装箱。(图源:视觉中国)
其二,外媒分析,月底中美领导人有可能在韩国见面,中方这两天采取的措施或是为接下来的经贸谈判争取更多筹码。外媒称,中国也学会了美国在见面前制造话题和筹码的做法。
其三,中国政府的对美博弈策略发生了变化。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主动对中采取强硬措施,而到了第二任期,中国对其性格和美国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知特朗普欺软怕硬,适当与其斗争反而可能促使其妥协,因此采取了更具针对性的博弈策略。
(图源:彭博社)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美关系的骤然紧张。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后续走向,目前还不明朗。特朗普是否会像他说的那样,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额外加征100%关税,并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取消中美领导人在韩国的会面,还取决于中方的回应。笔者猜测,对于特朗普的新威胁,虽然在关键软件领域中国暂时无法对等回应,但可以借此推动国产替代;对于额外加征的100%关税,中方可以反制,但可能不会采取同样的税率。总体而言,中方对美方的反制会保持一定限度。中美关系接下来仍会保持打打停停、边打边谈的状态,虽然会有冲突,但不会像美俄关系那样彻底破裂,经贸摩擦还在双方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大国博弈通常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美国一直就这么玩,中国也会这么玩。近期,外媒称中方提议向美国投资1万亿美元以换取美方放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的限制。这种传言还没得到证实,但不排除存在的可能性。中国金融资产雄厚(房地产不算在内),规模超过750万亿人民币,有能力进行这样的投资。同时,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反制措施也现实了其强硬的一面。中国政府重视中美关系,但不会无条件妥协,将以斗争求团结,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推动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