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董观生 摄)
一片林,一张碳票,一个村庄的绿色蝶变;一座山,一条环带,国家公园的智慧守护;一个银行,多种模式,全省域的生态改革。
2025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出台,为更高起点建设美丽福建指明方向。从小村庄到大公园,福建正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书写着“两山”理念的鲜活篇章。
常口探路:
碳票撬动绿色蝶变
将乐县常口村,青山环抱,金溪蜿蜒。村口矗立的石碑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九个大字,铭记着1997年春天的嘱托。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调研时殷切嘱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发展的渴望与青山的存续,曾面临严峻考验。
2000年前后,一场关于“卖不卖山”的抉择摆在常口村民面前。
一家木筷企业看中了常口村对岸的天然林,开价20万元。“当时村集体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20万元相当于近十年的收入。”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对记者表示,面对巨额诱惑,常口人最终选择了守护。“若卖了,如今花20万元的万倍也难复原。”张林顺的感慨,道出了常口村早期的生态觉醒。
守护不易,转化更难。常口村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探索。
2021年5月18日,常口村领到了编号“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3197亩生态公益林固碳12723吨,抽象的“绿”变成了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金”。“中国碳票第一村”由此诞生。2022年秋,全村老少喜提14万元碳票分红。
碳票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更催生了新风尚。张林顺和村民黄清财不约而同地将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希望他们接好保护青山绿水的接力棒”。
碳票分红只是“生态饭”的一味。做好“山水田”文章,常口村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做好“山”文章。与县属国企合作推进森林碳汇造林,统筹12.5万亩林地资源,发展珍贵苗木种植、林下经济。
做好“水”文章。开发漂流、水上乐园,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年吸引近10万人次集训旅游。
做好“田”文章。引进生态农业公司,建设近千亩特色水果基地,带动村民及村财年增收超百万元。
2017年,常口村联合周边五村“跨村联建”,打造千亩脐橙基地、林下黄精种植和红菇扩繁基地,“联村+科研院校+公司+基地”的产学研模式,让村民既拿工资又得分红。
2024年,村集体收入从1997年的3万元跃升至23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增长14.5倍……常口村印证了“保护者受益、绿水青山有价”的论断。
将乐县委书记陈羲表示,常口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绘就了一幅“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做好‘山水田’文章,让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常口村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常口模式’。”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雪雄表示。
武夷山模式:
10%与90%的共赢之道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曾经很尖锐。这里是南方典型集体林区,集体土地占66.6%,园内居住3300多人,4.8万人的生产生活资料在园内,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
矛盾如何破解?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宣传教育处处长王军表示,武夷山的答案是:分区管控,创新制度,探索“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面积的保护”模式。这一模式,源于原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十年的探索。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该模式得以深化和完善。
创新的核心是一系列精准的制度设计:
地役权管理创新。对园内9.08万亩毛竹林,与林农签订地役权管理协议,国家公园拥有统一经营管理权,并按评估标准给予补助,既保障林农利益,又确保有效管控。
商品林赎买创新。对重点区位商品林,以赎买方式将林木所有权收归国有,创建以来完成赎买1.42万亩,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
景观资源有偿使用创新。对游憩区7万余亩集体山林实行“两权分离”管理,按门票收入比例支付补偿,实现生态成果与旅游收益共享。
“一中心四服务”机制。围绕社区群众,提供绿色产业、环带建设、前置审核、环境整治四项服务,引导发展生态茶园、森林人家、民宿旅游,建设4000多亩生态茶园,套种树木近2万株,提升茶叶品质,推动茶旅融合。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牢记嘱托,武夷山国家公园严格落实生态补偿,对园内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32元补偿,比区外高出9元;创新划定4252平方公里“保护发展带”,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避免国家公园成为生态“孤岛”。
尤为重要的是,闽赣两省协同立法保障了跨省域保护。2024年10月施行的《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是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省际协同立法成果。两省通过同步立项、起草、调研、审议,“联合改稿10多次,草案修改56次”,最终实现“一园一法”,统一了管控措施、协作机制和法律责任,为跨省共治提供了法治典范。
南平创新:
“生态银行”盘活绿色资产
地处闽北的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达78.29%,林地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但过去自然资源管理碎片化、分散化,难以获得好的收益。
2018年,南平在全国首创“森林生态银行”机制,借鉴商业银行“零存整取”模式,搭建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
具体通过“四个一”模式带动专业规模经营:打造“一村一平台”,赋予村级经济合作社森林资源运营平台功能;明确“一户一股权”,为每户林农办理可质押、可继承的股权证;实施“一年一分红”,森林生态运营主体每年按约定支付林农保底收益和分红;建设“一县一数库”,整合各类林业数据。
该模式运行以来,经营区内森林蓄积量提高35%,阔叶林和混交林面积占比提高20%、达到60%,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该模式已推广至南平全市10个县(市、区),共涉及133个乡镇(街道)640个村的10.48万户林农,带动林地规模经营726.7万亩。
南平扎实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全国首创“一元碳汇”,建设运营平台,开发的10个项目首期备案碳汇量62.09万吨。目前,南平市“一元碳汇”运营平台已有3252人次认购“一元碳汇”8073吨、资金80.73万元。
从常口村到武夷山,从南平到全省,创新的星星之火已在八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福建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已探索出20余项全国首创机制:“三多”林权改革、林业碳汇、海洋碳汇等在各地涌现。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福建正以系统治理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些制度创新的共同精髓在于:将生态保护与百姓利益紧密结合,让守护绿水青山者得益受惠。(范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