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保时捷又吃官司!美国车主集体起诉,高端电池骗局藏不住了
创始人
2025-10-10 20:46:58
0

前言

很多人都一直在夸德国的工业牛,但近期德国车企爆发罕见的丑闻,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

作为世界著名的豪车品牌,保时捷一直是高端、昂贵的代名词,但没想到如今却在美国翻了车。

美国车主纷纷起诉保时捷,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将这个豪车巨头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究竟怎么回事,“高贵”的保时捷为何会在美国翻了跟头?

充电器成导火索

2025年10月9日,美国地方法院正式受理了针对保时捷的集体诉讼,牵头者的正是Taycan车主。

这起诉讼的矛头直指保时捷两款家用充电设备:MobileChargerPlus与MobileChargerConnect。

根据保时捷的宣传,这两款充电器在接入40安培电源时,能在9.5至10.5小时内完成车辆充电,但实际使用中,车主们发现充满电的时间几乎翻倍,严重影响了日常用车规划。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设备还存在明显的过热问题,部分车主已出现插座被损坏的情况,甚至面临火灾隐患。

这并非保时捷首次因充电设备问题陷入纠纷,早在2023年,该公司就曾因同类缺陷遭遇集体诉讼,当时以向用户退款、推出加装温度传感器的新版设备草草收场。

但此次诉讼的原告明确指出,这些措施仅是表面修补,并未解决核心问题。

即便更换了新版设备,无论是否启用“充电限制”功能,实际充电耗时仍远超宣传时长,而保时捷早已知晓问题存在,却始终未启动召回、维修等系统性补救方案。

对高端车企而言,产品品质与售后响应直接关联品牌信誉。

保时捷在充电设备问题上的“二次犯错”,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两次诉讼间隔仅两年,且问题未得到根治,这种“敷衍式整改”只会不断消耗用户信任,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在新能源市场的根基。

电池隐患叠加

充电设备的问题尚未解决,Taycan的电池安全隐患又再次引发关注。

早在2023年12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发布公告,保时捷因充电线过热存火灾风险,召回了41345辆2019-2024款Taycan,解决方案是为车辆更换带温度传感器的新线缆。

而到了2024年3月,保时捷再次宣布召回749辆2021至2024款Taycan,涉及Taycan4S、Taycan4CrossTurismo等多个车型,原因是高压电池可能发生短路,进而引发热失控甚至起火。

涉事电池由波兰的LG能源解决方案公司提供,保时捷早在2021年就发现过一辆Taycan充电后电池起火的事故,2023年又出现更多疑似案例,但直到2024年才确认隐患范围并扩大召回。

充电系统过热与电池短路这两大问题形成了“电气安全连锁风险”,直白地暴露了保时捷在电池管理体系上的缺陷——既未能把控好供应链质量,也未能建立有效的隐患监测机制。

更具反差的是,保时捷仍在强化性能宣传,2025款Taycan标称拥有320kW快充能力,18分钟即可充至80%,售价高达91.80万起。

但家用充电设备的“慢充虚标”与电池的频繁召回,让消费者对其充电技术的稳定性产生强烈质疑。

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本应是安全与可靠,保时捷却在基础安全层面接连出问题。

这种“重宣传、轻品控”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认知偏差,安全防线的失守比性能不足更难挽回市场信心。

中国车企的破局窗口

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同为外资新能源巨头的特斯拉也在2025年陷入集体诉讼泥潭。

此次诉讼由加利福尼亚州车主牵头,涉及车辆可能超百万辆,原告指控特斯拉通过算法操控里程表读数,并非记录实际行驶距离,而是通过预测模型得出“调整后”里程。

洛杉矶车主NyreeHinton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的2020款ModelY在购车初期6个月被多记录了大量里程,导致车辆提前突破5万英里保修上限,最终自行承担了1万美元的悬挂系统维修费用。

事实上社交媒体上有大量车主反馈类似问题,特斯拉却始终否认指控,且未建立专门的应对机制。

从保时捷的充电虚标、电池短路,到特斯拉的里程造假,外资新能源车企正陷入“宣传虚标—安全隐患—诉讼追责”的恶性循环。

这种共性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外企将品牌溢价置于用户权益之上,对技术缺陷采取回避态度,最终导致消费者信任度持续下滑。

这一困局恰好为中国车企提供了破局窗口。

在技术信任层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可通过公开电池检测数据、展示充电安全防护技术等透明化手段建立用户信任。

市场响应上,能借鉴智驾领域的快速迭代模式,针对家庭充电等真实场景优化产品,比外企更贴近用户需求。

标准输出方面,可借国内“反内卷”政策东风,以“品质优先”替代“参数竞赛”,冲击保时捷等外企占据的高端市场。

国产新能源实力强劲厚积薄发,如今西方车企接连出现事故,正式我们抢占市场的打好时机。

结语

外资车企的信任裂痕,本质上是新能源行业从“技术猎奇”转向“实用安全”的必然结果。

中国车企无需盲目追逐品牌光环,只需坚守安全底线与用户导向,就能将外企的失误转化为自身的发展机遇,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建立真正的竞争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宗馥莉辞职原因曝光:将独立经营... 每经编辑|何小桃 10月10日晚,多家媒体报道,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宗馥莉已于9月12日向娃哈哈集团...
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已经实现作战... 据央视新闻10月10日消息,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10日表示,加沙地带停火协议已经生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
航发控制(000738)披露拟... 截至2025年10月10日收盘,航发控制(000738)报收于19.87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7%...
抖音电商双11大促启动:立减、... 10月9日,抖音电商正式启动“抖音商城双11好物节”,推出“立减折扣”“一件直降”“消费券”等优惠活...
企查查冲刺上交所主板,管理人员...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舒桂林 上交所官网10月10日信息显示,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企查...
商标之争再起,加多宝和王老吉大... 10月10日,加多宝集团发布声明,声称拥有王老吉海外商标所有权。而此前9月30日,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
原创 高... 10月4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出炉,高市早苗赢了。 从过程来看,高市早苗赢的并不轻松,党内分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