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娄底,资水河畔,传统村落保护与县域旅游发展正迎来新的契机。9月26日,《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过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为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监督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径。
位于娄底冷水江市的一批传统建筑与古道,正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悄然成为县域旅游的“新名片”。
连溪青山曲水桥:廊桥遗韵的岁月见证
连溪青山曲水桥位于今冷水江街道永新村与同心村结合部,这座修葺次数十余次的古桥始建于清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青板石砖上印刻着运送锑品(货物)队伍的足迹,赤迹飞檐中描摹着数百余年的兴衰更迭。
这座桥不仅是一九四九年前运送锑品往来世界锑都锡矿山的唯一过往桥,也是湖南省境内少有的集人行、供奉、小憩、凉布四大功能,四通八达的风雨古桥。
(图 青山曲水桥。王蓝浩摄)
(图 青山曲水桥上石碑。王蓝浩摄)
(图 青山曲水桥旁浣洗衣物的村民。王蓝浩摄)
杨梅古道:蹄声犹响的绿色走廊
冷水江市渣渡镇铁山杨梅古道,自宋元始,沿山脊而建,修石级台阶,二十余里。石板上深陷的骡马蹄印无声诉说着往昔繁华,曾经是盐茶贸易的动脉,这既是古先民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铁山杨梅”出圈的品牌之路,还是村民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石板无声千年在,杨梅满山万点红。”
如今,户外爱好者循着古道徒步,漫步在阶阶石板上,沁润在幽幽竹林里,旷远幽静中,便可感受这千年古道贯古穿今的历史回响,这条沉睡的古道正变身生态旅游的“绿色珠链”。
(图 杨梅古道。王蓝浩摄)
羊牯岭文化旧址:时光凝固的红色印记
锡矿山南矿羊牯岭碉楼是我省乃至长江以南规模最大且保存较完好的碉楼,是大矿主垄断锑矿开采权,残酷压迫工人、镇压工人运动的历史见证,碉楼内有水牢,并置列刑具。1994年6月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冷水江市文物管理所、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锡矿山街道办事处联盟居委会共同监督管理和保护。
2009年,冷水江市文物管理所投入3万元对羊牯岭碉楼的地面、水牢、射击孔、瞭望孔等进行了阶段性保护维修。这次全面维修后,羊牯岭碉楼将还原历史,以保存革命传统教育的手法再现世人面前。登临此处,既可触摸沧桑石墙,亦可俯瞰连绵群山,成为青少年研学与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点。
(图 段家大院。王蓝浩摄)
(图 羊牯岭碉楼。王蓝浩摄)
李氏宗祠:湘中古韵话传承
“明清建筑古祠堂,祭拜先人一炷香。数载艰辛怀往事,百年风雨话沧桑。”一首小诗,话说着李氏宗祠的历史,有着“湘中第一祠”之美誉,被称为冷水江“民间小故宫”的李氏宗祠,飞檐流角,雕梁画栋,牌楼雕塑双龙抢宝,戏楼重檐翘角歇山顶。
冷水江市中连乡福元村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26年(1900年),光绪27年(1901年)建成。宗祠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戏楼和正殿,为二进院落式对称平面布局,是冷水江市和娄底市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祠。李氏宗祠坐西朝东而建,与我国许多地方坐北朝南修建的祠堂不同,既是包含着李氏江西籍族人不能忘本的恪守,也是承载着家族蓬勃壮大的美好期冀。
(图 李氏宗祠。王蓝浩摄)
六房院:湘中古建的“活态标本”
宅子的主人,排行第六,所以叫“六房院”。冷水江市三尖镇新屋村的这间院落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3000平方米,距今大概已有160多年,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木头竹子搭建的秋千还在院中摇荡,昔日的对联还贴在门框两旁,斜阳下屋舍俨然,檐下壁画至今鲜艳夺目,依稀可以看出这间院落往昔繁盛的光景。新屋村村民临江而居,是资江沿岸唯一的陆路通道,故此曾经这片地区经济十分活跃,邹家作为大户,这座六房院的留存不仅是晚清时期乡村庭院的典型,也是新屋村一带地区繁华的见证。
一草一木皆成风景,一砖一瓦俱是文章,让人不由自主的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沉静而深厚的气韵。
(图 三尖镇新屋村六房院。王蓝浩摄)
(图 六房院内建筑。王蓝浩摄)
谢冰莹故居:巾帼风采励后人
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一座古老的建筑上悬挂着“守园”二字牌匾,这正是曾守护国土的抗日女将谢冰莹的故居所在。她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旧栋“花灼堂”正是她出生的地方,而新栋“守园”则是她年轻时所居,并在此居住期间曾四次逃婚。谢冰莹家族祠堂建于1941年,总占地两千余平方米,融合了湘中民俗和徽派特色的建筑风格,黑瓦白墙四合院,“忠孝节廉”四字壁书,彩绘飞檐,镂空雕窗,老木的沉香中,墙角的斑驳光影,共同低语着主人往昔的峥嵘岁月。
2013年12月,省外侨务办将谢冰莹故居列入“湖南省侨务文化交流基地”,着力打造“以侨为桥”平台,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如今,这里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更成为传扬湖湘文化、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
(图 谢冰莹故居。王蓝浩摄)
柳溪风雨桥:古建新生续华章
当山间的雨丝拂过,淅淅沥沥的声响在青瓦上奏起古老的乐章,“桥”便成了“风雨”二字最温柔的注脚。冷水江市柳溪风雨桥仿佛一首横卧于清波之上的凝固的诗,它的故事,始于明隆庆年间的烟火,当时光的车轮碾过四百余个春秋,他依然蔚然挺立,为匆匆的时光撑起一片宁静的港湾。
如今,昔日的官道已归于宁静,但桥下的溪水依旧长流。它从历史的动脉,化身为乡愁的静脉,连接着此岸与彼岸,也连接这座城的往昔与今天。它收藏着村落的记忆,见证着无数的相遇与别离,并将所有的故事,都沉淀成木梁上温润的时光。柳溪风雨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条可以漫步穿越的时光廊道。以前,柳溪桥上堆放晾晒着各种农作物,如今,桥头悬挂着温馨提示,村民相互监督确保文物美观,这座古桥已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 柳溪风雨桥。王蓝浩摄)
《条例》的实施让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通过挖掘古建筑、古道、古桥的独特价值,能够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促共进。当地文旅部门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条例》探索“传统村落+传统节庆活动”“古建筑+非遗传承”等模式,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夕阳西下,羊牯岭碉堡的剪影与村间的灯火相继亮起,谢冰莹故居的书香与曲水桥旁的欢笑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旅画卷。在《条例》的护航下,这些散落湘中山水文化的遗珠,正串联成一条熠熠生辉的县域旅游新路径,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篇章。(王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