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一场看似技术性的海运费用调整,却在全球贸易体系上掀起巨浪。
美国宣布对中建造的船只征收额外港口费用,理由是“振兴本国造船业”。这场政策被业内称作“海盗式收费”,在执行前夕,中方立即修改国际海运法规,授权反制。这场海上较量,早在货轮靠港前就已展开。
“10月14日”的倒计时
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公告。
一份301调查结论文件列出“对中国造船、海运和物流行业的不公平做法”的评估结果,最后一页标明——将设立港口入境服务费制度。
公告只有短短几段,却引发整个航运界的震动。生效日期:180天后。换算下来,正是10月14日。
这个时间节点被牢牢记在行业人士的日历上。180天,看似漫长,实则不够企业调整航线、重新计算成本。美国在公告里写得模糊,只说收费将“根据船舶吨位或集装箱数量择高计算”,并未给出具体数值。所有的关键数字,都在之后几个月的补充文件里陆续出现。
进入夏天,港口公司、保险机构、船东、承运人都在焦虑。
从东海岸到墨西哥湾,港务局陆续收到来自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的指令,要求各港在10月前准备收取“入港费”。付款渠道是Pay.gov系统,预付,不得欠缴。
代理行收到通知时,文件上还标了一个警告条款——未缴费船舶可被限制装卸。
业内开始计算这笔钱能有多重。一艘8万吨级散货船,单次靠港若按吨计费,每进出一次可能要多付几十万美元;大型集装箱船则以箱量为基数,费用更高。更复杂的是,公告提到收费“逐年递增”,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成本会不断上升。
行业会议成了辩论现场。有人认为,美国此举只是象征性打击,不可能长期执行;也有人判断,这是系统性封锁的开始。最大的不确定,是“中资背景”定义的模糊。造船在中国、船籍在第三国、融资来自国际银行——这种情况在航运业极为常见。按美国的执行逻辑,是否全部算作“受中国补贴”尚无定论。
7月中旬,美国海关发布补充问答文件。
内容一共30页,定义仍然模糊。文件里写着:“船舶如含中建造比例超过50%,将被视为适用对象。”但“建造比例”的计算方式并未说明。这让律师事务所忙到深夜。他们开始为客户出具合规意见:船壳算不算建造?设备替换后还能否豁免?
8月后,市场开始出现调整迹象。部分船东试图改挂其他旗国船籍,有的公司干脆转移新船交付地。美国内部的港口工会也出现分歧。一些地方港口担心收费影响吞吐量,尤其是东岸航线。货主若选择避开美国港口,转往加拿大或墨西哥卸货,本地收入将直接下降。
政策仍在倒计时。
9月底前,最后一轮行业简报确认——10月14日执行,延期无望。
9月30日,港口管理局测试收费系统。服务器运行缓慢,部分港口反映系统无法读取国外付款凭证。业内形容这是“上路前夜的迷雾”。
政策发布者在媒体采访中仍然重复“振兴造船业”的口径。但数字摆在面前:2024年,美国商船新造量不足10艘,民用船舶订单全球占比不到1%。靠港口征费“振兴产业”的逻辑,几乎没有人相信。
10月的风越来越紧,政策的落地像一块悬在海上的石头。
一纸修订打乱美国节奏
9月29日,一纸文件打破沉默。国务院公报发布《修改〈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文件不长,核心内容只有一条——对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可采取必要反制。
短短几十个字,却改变了局势的节奏。全球航运市场立刻注意到这份修订。
这份条例早在2002年制定,此前主要规范国内外航运经营许可与港口管理。此次修订,将“反制措施”第一次写入正式法规。条文列举可采取的手段:收取特别费用、禁止对方船舶进出中国港口、限制其获取海运数据或经营业务。
这意味着,中具备法律基础,可以在对方歧视性政策生效时即时应对。
文件发布当天,几乎所有国际航运媒体都转载。报道语气克制,但普遍认为与美国即将启动的入港费措施相关。两份文件的发布时间相隔十五天。
航运市场的反应迅速。
船公司研究可能的适用范围,保险机构重新评估风险,券商报告里开始出现“报复性收费”的新条目。一位海运顾问在行业报告中指出:若中国将‘美国背景’定义扩展到融资或租赁船舶,影响范围将超出直接贸易层面。
报告没有情绪,只列数字。**中国港口年接靠外籍船舶数量居世界首位。**对美船舶征收特别费看似象征,若针对具美资背景的运营链条实施限制,波及范围将是全球性的。
这份修订的发布节奏,被视作一次精确的回应。
在美国政策生效前两周,中国已经建立了反制的法律框架。双方不再是单向动作,而是政策层面的对等。
9月30日之后,全球航运圈弥漫着试探情绪。各家咨询机构的报告标题几乎相似——“双边海运费用对峙风险评估”。船东开始对港口选择重新建模,货主重新计算保险条款。
分析报告的结论几乎一致:贸易成本将上升,航线结构可能调整。
修订文件发布的第三天,一条新视频出现在官方媒体。福建舰画面公开。三型舰载机连续弹射,舰面作业有序。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在港口、海运、造船业内外引发巨大讨论。
此时的时序格外微妙——美方政策倒计时进入最后十天,中方法规刚刚落地,福建舰画面同步亮相。海上与制度的双重信号,几乎在同一周释放。
业内有人这样形容这场连锁反应:“一边在文件上比拼条文,一边在海面上展示能力。”
没有谁再谈“偶然”。政策的时间线和行动节奏,被各方分析到分钟。
进入10月第一周,美国港口测试系统仍在调试。CBP发布操作提醒,明确要求“到港前缴费”,但具体验证程序仍待完善。与此同时,中沿海港口运营正常。
航线数据监测显示,中美之间的船舶流量未见显著波动。市场保持克制,等待10月14日的到来。
全球港口网络成战场,资本与规则交织
港口不只是集装箱堆场,更是地缘力量的战场。
过去几年,美国资本在全球港口运营权上的布局日益引起关注。2024年晚间,贝莱德集团宣布计划收购李嘉诚港口资产,涉及23国、43个港口。这一交易在多个国家引发监管与安全疑虑,被视为可能在港口层面复制“收费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监管部门对该类港口收购加强审查,并通过政策协调和港口准入规则调整,提升港口基础设施的安全管控线。多国港口也开始审慎对外资投资设置条件,强调战略端口必须接受国家层面审查。
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提出控制港口与运输链条的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布局中力图施加影响。美国内部文件曾提及,通过控制关键沿海港口设施,可在必要时对部分国家航运进行定向封锁或限制。
港口之争和航道控制,早已超越商业范畴。它们映射的是制度权力、技术权限与全球规则话语权的争夺。在这种格局下,任何一个港口的股权调整、合同条款、设备升级都可能牵动全球对弈。
资本、船舶、规则在港口区里交错。哪个投资者获得长租运营权,哪个港口优先接入新技术系统,哪个国家制定更高外资准入门槛,都可能成为下一轮博弈焦点。
中反制港口费政策出台,也是为守住这条线。通过制度化反制,中国在未来港口争夺中,不只是被动应对,而可能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即便美国征费落地,中也有法律支点可操作。
技术、舰队与制度同步博弈
海运争端背后是海权的根本角力。
自冷战时期以来,美国通过掌控16条海上通道策略维持其对全球航道的绝对影响力。而在21世纪,中国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布局,其港口网络跨越亚、非、欧多个节点,形成连接全球的海上网络。
港口费、新条例不过是表象。技术竞赛不停歇。中国在港口自动化、5G调度、AI航运系统构建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美国推出“清洁港口”标准,限制某些国家或公司的设备进入,一定程度目标是切断对手在港口技术层面的控制权。
舰队实力也在同步施压。2025年,中国航母福建舰执行远海试航,多次完成舰载机弹射测试与综合作战系统演练。这些动作公开、频繁,意味着中国海洋力量正向远洋能力迈进。
海权战略不再只是战争舰艇对抗。它体现在制海能力、港口入出权控制、航线选择权、数据链路控制权。港口费政策与反制条例,是这个大棋盘上的开局。
在全球航线重构的阶段,中美两国正在重新划定规则边界。未来,任何一个港口航线调整、船舶标识策略、系统准入许可的改变,都可能撼动既有利益结构。
国际航运未来,不只看港口靠泊费、吨税、清关效率。更要看谁控制数据链,谁掌握规则释义权。中国的反制,是对美国“规则干预”的制度回应;美国的征费,是对中国海运扩张的制度挑战。
在博弈中,船只、港口、制度、舰队被同时拉进较量。谁能撑住风雨,谁能在规则重构中占据先手,尚不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简单的收费大战,而是海权新秩序的试探。
参考信源:
《国务院通过修改〈国际海运条例〉决定:允许对歧视性港口措施反制》——新华社,2025年9月29日
《美国宣布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用,将于10月14日正式实施》——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4月17日
《外交部:美方港口歧视性措施损人不利己,中方将依法反制》——中国日报,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