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执政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氛围逐渐向右倾斜,而日本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也未能幸免。随着日本自民党即将选出新一任首相,五位候选人纷纷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张,争取党内支持。然而,无论他们的施政方向如何变动,有一个共同点是明确的——“日本人优先”。这意味着日本将逐渐对外来移民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特别是对于在日本的外国人,尤其是华人群体,未来的政策将会趋于保守。
在日本的外国人中,华人群体是最大的群体之一,约有120万人。面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趋势,这部分华人群体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最近,关于五位首相候选人提出要“对华人采取强硬政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跟随全球右倾化趋势的一种表现。这种说法听起来令人担忧,但若将这些言论细细分析,实际上大多是竞选时的空泛承诺,缺乏实质性证据。
日本自民党将在五天后选出新的首相,五位候选人为了争取保守选民的支持,都将“日本人优先”作为竞选口号,似乎不提这一点就难以获得选民的青睐。其中一位候选人高市早苗为了显得对外国人“强硬”,还引用了奈良公园的鹿作为例子,声称外国人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是必要收紧外国人政策的理由。然而,很快奈良公园的管理方就出来澄清,表示从未接到过类似的投诉,甚至高市早苗所举的例子完全是编造的。这一虚假的举证使得这种主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这种言论真的成为政策,显然不可能得到有效落实。
关于在日华人的问题,日本社会的现状并非如此简单。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统计,日本目前约有520万外国人,其中华人约占四分之一,接近120万人。令人注意的是,这些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获得了永住资格,或者持有技术签证、经营管理签证等合法身份,他们在日本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许多电子厂、汽车制造厂的核心岗位上都有华人技术人员,而在大阪、东京等城市的商圈中,很多小餐馆和跨境贸易公司也由华人经营,并雇佣了大量的本地员工,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此外,日本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根据总务省的报告,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9%,少子化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不足。尤其在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劳动力缺口已达到180万以上。因此,如果真要对华人群体采取强硬措施,不仅会造成工厂停产、餐馆关门,甚至可能损失大量税收和消费市场。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太可能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说法,也有些人将其夸大了。其实,日本右翼政客早就利用外国人作为“替罪羊”,例如十年前曾有人声称“外国人抢走了日本学生的奖学金”,或者“外国人推高了犯罪率”,但经过调查,这些言论都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从2008年到2023年,日本的外国人犯罪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因签证管理的严格,反而下降了近30%。
如今,五位首相候选人提出的“强硬政策”,不过是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归咎于外国人,转移选民的注意力。事实上,日本政府在表面上喊着“强硬”,却也在悄悄放宽对外国人的政策。比如去年底,日本宣布将中国公民的10年多次往返签证的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0天,且简化了申请材料。今年年初,又推出了扩大“特定技能签证”的计划,旨在吸引更多中国技术工人,特别是向护理、建筑等行业输送劳动力。
这些矛盾的政策表明,尽管选举时政治人物需要迎合保守派选民,实际执政时的决策依然会受到经济现实的约束。毕竟,近年来中国游客已经成为日本消费的重要来源,2023年恢复中,中国游客的消费依然占据了日本零售市场的重要份额。同时,华人技术工人在许多行业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真要让这部分人离开,恐怕日本企业会首先表示反对。
事实上,这120万在日华人中,并非全是新移民,许多人是二战后就开始在日本定居的华侨后代,早已融入日本社会。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在市政府服务,还有不少人参与公益活动,帮助解决日本老龄化带来的困境。更有一些改革开放后前往日本的华人,已在日本扎根二三十年,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因此,所谓的“拿华人开刀”言论,实质上是竞选时的空洞承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日本的经济现状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样的言论不仅没有根据,还可能伤害到日本自身的经济利益。
总之,关于日本政客提出的“强硬对待外国人”的言论,实际上是对选民情绪的过度渲染,并不代表现实政策的走向。真正影响日本的,是如何解决劳动力不足与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而华人群体无疑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和贡献对于日本的未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