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法院莲花山法庭,一场关乎亲情与赡养的调解故事就此展开。
据悉,四十多年前,老人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她与四个年幼的儿子。她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将孩子们一一抚养成人并助其成家立业。期间老人曾与一位丧偶老人重组家庭,不料对方早逝,她再度失去依靠。后来,应二儿子请求,老人帮忙照顾孙子,这一照顾便是十六年。
近年来,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赡养问题也日益突出。老人无奈之下选择租房独居,而约定好的赡养费却迟迟没有着落,这才到法庭寻求帮助。老人的三儿子此前已因车祸去世,此次她起诉的是大儿子、二儿子和四儿子。
了解情况后,调解员采取了“逐个沟通、逐步化解”的策略。考虑到大儿子通情达理且善于沟通,便将其作为调解的突破口。经过耐心交流,大儿子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赡养义务,承诺会按照法院确定的金额和时间按时支付,并愿意配合法庭做好弟弟们的思想工作。
紧接着,调解员联系了老人的二儿子。调解员首先肯定了他多年来与母亲相处中母亲的付出,随后从亲情、法律责任以及为子女树立榜样的角度进行耐心疏导,最终成功解开了他的心结。二儿子表示愿意支付赡养费,同时希望能得到兄弟们的理解与体谅。
最后联系的四儿子对于赡养母亲一事没有丝毫犹豫,明确表示会听从法庭的安排,认为赡养母亲是理所应当,无需计较。
在调解时机成熟后,调解员将母子四人同时请到调解室。然而老人一见到二儿子便情绪激动,现场气氛瞬间变得紧张。二儿子也情绪失控,就母亲照顾孩子期间的生活开销等问题进行了反驳,双方争执不下。
面对这一僵局,调解员立即暂停面对面调解,转而采取“背对背”沟通的方式。经过细致入微的沟通,二儿子最终彻底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坚定了履行赡养义务的决心。
结合三个儿子的实际经济情况,在征求老人意见后,赡养费标准进行了调整。三个儿子均对此表示同意,并当场签署了调解协议。一度紧张的家庭关系就此得到缓和,老人的脸上也终于再次露出了笑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