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团队完成的《小农生计:河边村的生产与生活叙事》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是关于河边村脱贫和发展变迁的第一部著作。
李小云自2015年开始驻扎河边村,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开展了后来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河边扶贫实验”。村庄于2018年整村脱贫,之后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来又开始了乡村振兴提升行动。可以说河边村既是一个从收入和福利角度摆脱贫困的案例,也是一个小农生计与发展的故事,更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隐喻。
该书基于河边实验的八年实践,以及过程中团队师生的微型调查和工作记录,以家户叙事的形式来呈现河边村小农八年间的生计变迁图景:他们如何发展生计,如何摆脱贫困,又如何应对风险、实现转型?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第一本关于河边村的书,该书既不是基于调查统计的实证研究,也不是基于民族志的反思与批判研究,而是行动研究者的一个实践记录。
《小农生计》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评价称,书中记录的丰富材料及背后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变迁正是研究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要振兴乡村,现代化过程带来了许多乡村问题,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依靠于农村。与此同时,乡村也不再是传统的乡村。对于自己的生活,小农有自我选择的权力,乡村振兴需要将这种权力带进农村。从这个角度讲,河边实验也是一次权力实验,让河边村的农户有了更多可以选择决策的权力,通过实验创新及制度支持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该书在整体介绍河边实验策略的基础上,从家庭整体生计变迁的角度深入刻画村里的“干部”、村里的“能人”、生计稳健的农户、“生存型”农户、女性主导的生计、单身汉的生活等各类农户的真实情况,并对变迁的动因的复杂性进行了解释。这些小农类型超过以往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多元化的小农户立传。同时,这本书也蕴含着描写村庄变迁的一种新思路。河边村从陷入深度贫困转向具备内生性的发展能力,各种主体的关系在不断博弈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河边实验具有大量实践性的智慧,需要得到进一步揭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邢成举认为,在当今这样的风险社会中,《小农生计》的出版为制定三农政策提供了重要启发,即乡村发展需要一个托底空间,这个托底的空间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面临风险时需要战略腾挪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