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祁小丽 通讯员 祝灵燕 德州报道
“法治建设的‘情怀’,本质上是对‘人’的深切关怀,是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温暖实践。”9月4日,德州市司法局局长许勇在德州市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作司法行政工作报告,并获得高度评价。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通过分组审议,近距离检视并感受这份“法治温情”在德州大地结出的硕果。大家认为,德州市司法局紧紧围绕“一个统抓、五大职能”工作布局,主动担当作为,勇于创新实干,全力推动政府和社会法治化进程,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受到关注和推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立法为民,法治温度可感可触
德州市司法局积极履行法治参谋职责,让政府立法决策更接地气、更惠民生。三年来参与制定供热供水、粮食生产、养老服务等10部地方性法规,推动出台政府规章8部,完成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490余件,以良法良策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司法局在立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立军在审议中表示。以《德州市供热条例》为例,德州市司法局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市城管局,深入社区调研、举行立法听证,推动“提前5天供暖、推迟5天停暖”等暖心条款写入法规,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监督护企,行政执法既严明又温暖
有委员提出:“应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效能,推广‘综合查一次’,优化‘无事不扰’及包容审慎的涉企执法模式。”德州市司法局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执法监督改革,完善64项执法制度,创新“一口登记+联合检查”机制,搭建“德企行”执法检查平台,推动全市执法检查同比减少40%。
“执法不再是冷冰冰的处罚,而是有温度的服务。”列席代表周国福这样评价。德州市人大调研组在走访企业时也注意到,德州市司法局推行的“精准普法+合规指导+信用修复”模式,将执法理念由“管理”转向“服务”,企业重复违法率降至5%以下,深受企业欢迎。
有委员建议:“应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加强个案纠错和类案规范,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打造德州特色行政复议品牌。”近年来,全市行政复议案件年均增长超过80%,但复议纠错率由20%降至10%,超过96%的行政争议在行政复议阶段实现案结事了,全市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行政争议化解能力持续提升。
帮扶育人,助力特殊人群回归社会
在德城区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了“监矫安帮”“所队联动”“社区矫正+N”多元教育帮扶机制及法治宣传矩阵等做法。德州市司法局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6项监管帮扶制度,构建“出狱即接、接回即评、评后即帮”的全链条帮扶体系,并建设专门矫治学校,为罪错未成年人提供教育矫治和帮扶平台。一位未成年矫治对象的家长感动地表示:“现在有了专门矫治学校帮助孩子矫正行为,孩子看到了希望,家庭也看到了希望。”
近三年来,累计排查化解再犯罪风险189件,纠治违法违规苗头问题320余起。今年,德州市入选了“全国社区矫正危险性评估试点”,“社区矫正警示教育基地”工作经验获全省推广。列席代表张兰菊感慨道:“社区矫正工作事关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司法局这项工作做得扎实、充满温情,真正帮助他们树立了回归社会的信心。”
服务暖心,法治获得感持续增强
目前,德州市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共建成12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镇(街)全面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348热线年均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7万件,“智慧法援”等网上平台实现“一键申请”、服务“零距离”。“法援惠民生”列入全市民生实事,全年预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00件,目前已办理7379件。德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耿曙华动情地说:“‘法援惠民生’让各群体都打得起官司,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调研中,有人大代表提出:“应立足德州市区位特点,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涉外法律服务领域,推动德州市涉外法治工作实现新突破。”
面对日益增长的涉外法律需求,德州市司法局成立“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今年6月“中泰·德州投资贸易暨法律服务交流会”成功举办,促成5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金额3.2亿元。法律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
“德州市司法局聚焦群众关切、企业需求和社会治理痛点,在法治政府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持续攻坚,以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滕海强指出。
分组审议中,委员和代表还就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深化执法监督改革、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许勇表示,将全面研究落实审议意见,不断巩固法治建设成果,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